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揭秘:谁撰写了使清王朝…
文史遗痕:谁参与编辑了…
《围炉夜话》作者身世揭…
揭秘“当官不如为娼 为…
揭秘“当官不如为娼 为…
揭秘“当官不如为娼 为…
揭秘:吴三桂在穷途末路…
揭秘:吴三桂在穷途末路…
揭秘:吴三桂在穷途末路…
揭秘:吴三桂在穷途末路…
最新热门    
 
揭秘:谁撰写了使清王朝“起死回生”的关键奏折(1)

时间:2011-10-3 10:43:47  来源:不详
核心提示:清中央政府对侵略者认识的变化,直接导致其对外政策的巨大变化。正是在这种新认识”的基础上,奕訢于1861年初与其他几名重臣会衔上了《统计全局折》正式系统地阐述了这种新认识。  


    在镇压太平军的血腥战斗中,以当时十分先进洋枪洋炮装备起来、由侵略中国的“洋人”组成的武装为清政府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令人奇怪的是,两次鸦片战争外国侵略者给清军以重创,甚至攻下都城北京,迫使大清皇帝仓惶出逃,皇家名苑圆明园竟被侵略者付之一炬,清政府被迫与外国侵略者一次又一次签订不平等条约[注: 不平等条约是指在签订条约的国家多方中,一方(或多方)以武力或政治施压等手段,胁迫另外一方(或多方)签署的条约。]清政府与这些侵略者本应有不共戴天之深仇大恨,但曾几何时,侵略者枪炮的硝烟未散、不平等条约的墨迹未干,却突然能“中外和好”以至“借师助剿”,昔日之敌成为今日之友!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具体历史情境究竟如何?在“外患”与“内乱”间清政府是如何权衡利弊的,对内对外方针发生了哪些改变?这些,都须从头说起,慢慢道来。  


    在对外方面,对洋人有所了解的郭嵩焘、冯桂芬一直就“主和”。郭认为“夷”“无意于中国土地民人”,而冯更曾明确提出要借兵“俄法”助剿,收复东南。但应者寥寥。而据守东南的一些封疆大吏[注: 封疆大吏是指明代的都指挥使、布政使、按察使与清代的总督、巡抚。-fengjiangdali]在太平军的严重打击面前,多次请奏,提议借“夷兵”助剿,认为如不如此根本无法剿灭太平军。对此提议,咸丰皇帝勃然大怒,一再强调不许也不需要借“夷”兵助剿,“若藉资夷力,使该夷轻视中国”,“后患何可胜言”。他当然认为最可能进犯京城、最可能推翻清王朝的“外夷”是最危险的敌人。  


    1860年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惨败于英、法侵略军,清王朝确实岌岌可危:北方外国侵略者已将京师攻克,咸丰帝出逃热河;南方“天京”久攻不克,太平天国[注: 太平天国,是中国清朝后期由洪秀全所建立的国家,前身为1843年之“拜上帝会”。1851年成立太平天国,1853年3月29日,建都天京,势力遍及中国十省。]声势仍然浩大,远无“肃清”、“剿灭”迹象。清政府显已内外交困,走投无路。它的灭亡,几乎指日可待,然而没想到它却又“起死回生”。是恭亲王奕訢的《统筹全局折》使清政府的战略方针发生根本性转变、使其又苟延残喘了半个世纪之久起了关銉作用。  


    咸丰帝在英法联军攻克北京前临逃之际,命恭亲王奕訢留下负责与英法侵略军议和,这实际是“朝廷”第一次与侵华的洋人直接打交道,使中央政府对侵略者有了较多的了解。经过一番“谈判”,备受侵略者侮辱的奕訢终与侵略者“议和”成功,签订了《北京条约》。


    与侵略者直接打交道,使奕訢对新的侵略者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此前,他以为这些“狄夷”与中国以前面临的异族入侵完全一样,是要将清王朝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