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王习胜:辩证法的三重智慧

时间:2011-11-9 10:32:59  来源:不详
想,西方古代辩证法家概括的“散而又聚,合而又分”、“在圆周上,终点就是起点”、“海水最干净,又最脏:鱼能喝,有营养;人不能喝,有毒”、“最美的猴子同人类相比也是丑的”等思想,都是辩证地看到了事物的两面性。既然“两面”通观,就不难得其中道,所以,辩证法是达致中道的智慧。

 

    我们都知[注: 都知是宋代宦官官名。-douzhi]道,作为方法的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形而上学方法的致命缺陷就是只关注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不关注问题的另一方面。辩证法则相反,通观问题的对立面。

 

    塞翁在“失马”事件[注: 事件一般是指历史上或社会上已经发生的产生相当影响的事情。它的发生是受多重因素激发而产生的。可能来源于于政治领域,或者军事领域。]后表现出来的态度,就是通观祸福两面而达致中道的智慧。在别人看来,家里的马丢了,一定很懊恼。面对前来劝慰的乡邻,塞翁并不悲伤,而是说:“谁知道是祸是福呢?”过了一年,塞翁丢失的那匹马不仅自己跑回来了,还带回来一匹可爱的小马驹。邻人纷纷来道贺,塞翁却未喜形于色,而是说:“谁知道是祸是福呢?”塞翁的儿子从马上摔下来,腿折了,邻人来安慰,塞翁十分平静地说:“谁知道是祸是福呢?”过了一些时候,塞外发生了战争,朝廷征集青壮年入伍。塞翁的儿子因腿部残疾[注: 残疾是一种心身状态。处于这种状态的人,由于躯体功能或精神心理的障碍,不能或难以适应正常社会的生活和工作。因病致残称病残 。]而免于应征。应征的青壮年大多战死疆场,塞翁和他的儿子却幸免于难……

 

    塞翁超越了孤立的“福”或“祸”的时间和空间看问题,考虑到了事物有可能出现的极端变化,不钻牛角尖,不走死胡同,处事深远,胸襟豁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显示出的正是一种中道在握的智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