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3000年西周墓地进新人 …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
20人分享韬奋出版奖
山西2遗址入“2011年度…
杭州:300万元扶持资金…
安徽固镇发现古墓葬群 …
南京去世100年老人尸身…
3月20日 曾国藩去世 袁…
今年春分准确时间为20日…
20日“春分” 民间“竖…
最新热门    
 
2000余件湖北非遗藏身斗室 堆放汉绣开始腐烂

时间:2012-3-31 11:08:10  来源:不详

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湖北省[注: 唐代中书省(隋因避讳作“内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中书省与门下省,它们合称为两省或北省(尚书省称为南省)。]群艺馆就蜗居于武昌丁字桥

记者赵杰

武昌丁字桥,一座只有30平方米的“非遗宝库”,低调藏身于湖北省群艺馆5楼的小办公室,里面堆积了2000余件代表湖北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注: 文化遗产,中文在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简称《世界遗产公约》),]珍品,它们曾经饮誉海外,然而如今,却不得不面临“蜗居”的命运。馆舍面积狭小,专业设施匮乏,已经成为这批非遗珍品的现实之痛。

心疼!被堆放的汉绣已开始腐烂

走进湖北省群艺馆主楼五楼的一间小仓库,记者看花了眼。30平方米的房间里,大至明末清初的戏曲木雕柜,小至精美的红安绣花鞋[注: 简介 在鞋类大家庭中,鞋文化与刺绣艺术完美结合的中国绣花鞋是华夏民族独创的手工艺品,这种根植于民族文化中的生活实用品被世人誉称“中国鞋”。]垫、土家西兰卡普,将狭小的空间内挤得满满当当。

据了解,这2000余件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对外展出过的仅200件,多数还“养在深闺人未识”。它们曾经让荆楚文化扬名海外,然而如今却遭遇“被堆放”的命运。每念及此,省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朱林飞都会长叹一声:“心疼啊!”

朱林飞告诉记者,仓库中的铁柜还是两年前购置的,其中许多布艺品没有条件摊开摆放,只能像衣服一样一摞摞叠放在一起,有些汉绣已经开始腐烂。

最基本的空间要求尚且不能满足,藏品需要恒温、干燥的保存条件更是无法实现。“现在考虑放在五楼,是为了避免底层的潮湿和6楼的日晒。”朱林飞这样说。

对策?省群艺馆酝酿“突围”

在走访中记者了解到,和非遗藏品一样遭遇“蜗居”尴尬的,还有其所在地——湖北省群众艺术馆。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搬迁至此,湖北省群众艺术馆就没再“挪窝”。承担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文学、理论研究、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的创作指导,群文活动组织培训,非遗的挖掘、整理、保护、研究和开发利用等功能的省群艺馆,面积只有3850平方米。遇到大型活动需要使用礼堂,省群艺馆就要向田汉大剧院、京韵大舞台等申请“救援”。

“省级三级馆的基本标准是4500平方米,我们连三级都评不上,是座‘无级’群艺馆。”馆长黄念清无奈地说。

湖北省老年艺术大学校长王桂枝介绍,原本开设的26个班已经削减到15个,但30平方米小教室还是无法容纳众多学员。朱文博老师则目睹了少儿培训班从百花齐放到只剩舞蹈“一枝独秀”的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