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左宗棠视嫖赌吸毒之人下流 告诫儿子与之断交 |
 |
时间:2012-5-7 21:22:12 来源:不详
|
|
|
家里,目的就是希望子女能够自食其力,回归朴实的生活。他指出:“吾积世寒素,近乃称巨室,虽屡申儆不可沾染世宦积习,而家用日增,已有不能撙节之势。我廉金不以肥家,有余辄随手散去,尔辈宜早自为谋……恪遵功令,勿涉浮嚣,庶免耻辱。”他时刻要求儿子以简约为旨,不可太过铺张,不可养成浪费的习气。
对此,曾国藩也深有感触。他在信中对其子说:“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气习,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他给其弟的信中对子侄也有同样的劝诫:“余在外无他虑,总怕子侄习于‘骄、奢、佚’三字,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佚’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弟切戒之。”为此,他给家人立下规矩:家中男丁要闻鸡起舞,刻苦读书;妇人要操持家务,纺纱织布,烹饪洒扫,日日不惰。像曾国藩这样的家庭,子弟已然不必以体力劳动为生,他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子女远离奢华,注重勤俭。他教导家人:“子侄除读书外,教之扫屋、抹桌凳、收粪、除草,是极好之事,切不可以为有损架子而不为也。”
“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面对日渐堕落的社会风气和崇尚奢侈的生活方式,这几位名臣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在家书中一再提到要勤俭节约,广惠他人。
曾国藩封侯拜相,他的子女也算得上是“正牌高干子弟”,但他并未给他们谋求特权。在他看来,与其给子女留一份富足的财产,不如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他曾说:“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
张之洞给正在日本留学儿子的信中,对他4个月挥霍“千金”的行为严加斥责,他说:“儿自去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何携去千金,业皆散尽?是甚可怪!……然千金之资,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何四月未满,即以告罄?汝果用在何处乎?……余今而后恐无望于汝矣!”并对此提出要求:“而今而后,速收汝邪心,努力求学,非遇星期,不必出校;即星期出校,亦不得擅宿在外,庶几开支可省,不必节俭而自节俭,学业不荒,不欲努力而自努力。”
左宗棠在讨论子女的婚姻时,强调“吾意总以寒素勤俭忠厚人家为宜,不屑攀附世宦也”。当其子出远门时,他在信中嘱咐道:“在督署住家,要照住家规模,不可沾染官场气习、少爷排场,一切简约为主。”在谈到儿媳的葬礼时,他提出要以简朴为主,不可铺张,并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来说明勤俭节约乃其家风。同时,他多次提到自己的俸禄除了满足基本家用外,多数要拿出来照顾宗党,周济贫穷。他将每次寄回去的俸禄都一一安排好,除家人日用外,还要帮助族人及寒士,如接济族中贫困的叔伯兄弟、提供寒士路费与开销、帮助族中节妇等。
上述几位名臣在家书中所反映的晚清风习,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剪影。他们依据儒家纲常伦理道德,结合所处时代及家庭的实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治家和教育思想。虽然带有旧时代的烙印,但是其中一些具体内容,如反对吸毒赌博和奢侈浮华、提倡勤俭节约并广惠他人等,至今仍有可取之处。
上一页 [1] [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