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宣言:让崇尚读书成为时…
郭宗忠:读书的境界
陈平原:《读书的“风景…
中国古人如何造谣? 盘…
当代人,该如何读书?—…
最是书香能致远——写在…
读书明理 求知探索 经世…
南宁文化园古人穿越? 原…
湖北启动“书香荆楚·文…
收藏品中的清明文化:古…
最新热门    
 
古人读书的那些事儿

时间:2012-5-19 10:11:49  来源:不详
难道真的是没有读完《圣经》的时间?“读书则无日不闲,不读书则无日不忙,是读书又却事之第一法也。”这个说法看似矛盾,却富含哲理。读书本来是添“忙”,然而不读书却可能事情更杂沓更忙乱。用读书来“却事”,当只有读书一事时,可能反倒觉得“闲”了。我们应当由此获得一些启迪。


  失与得


  有个叫李永和的人,不问世事,变卖家产购置图书并整理编纂。常常感叹说:“丈夫拥有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也许在众人看来,李永和自我“孤立”,失去了生活的乐趣,但于他本人而言,读书却是一件极快乐极有成就感的事。与他有同样感受的人不在少数。王微之称自己“读书每得一义,如获一真珠船”;苏轼贬官海南时,因抄得《汉书》而欣喜异常:“到此抄得《汉书》一部,若再抄得《唐书》,便是贫儿暴富。”(《海上与友人书》)陈仲醇描述自己读书的情形说:“吾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读书,对爱书人而言,就如同收获了巨额财富,如同遇上了极好的朋友,让人欣喜,让人快慰,让人获得美好的享受。 
  吴应箕有次在市上看中了几部旧书,却囊空如洗,就从书商那儿赊回来,后来向同乡借钱去偿还书款。一位父老见了,惊奇地说:“书有什么用呢?又花掉了一亩上好水田的钱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决定了不同的行为处事方式。不爱书的人认为购书花钱是浪费,很不值,爱书人却以购得可意的书为最大乐事。
  好书、良田,孰重孰轻,孰贵孰贱?恐怕不是几句话可以说得清的。
  好书、良田,得何者为得,失何者为失?在不同人面前,会有不同结论。
  人各有宝,各宝其所宝而已矣。


  泥与活


  徐文远在大儒沈重那儿学习,有一天,他对老师说:“先生所讲的,都是‘纸上语’。那真正深奥的境界,好像还有所未到哩。”徐文远虽然是学生,所讲的话却不无道理。作为老师,如果所讲的都是书上现成的,对教学内容没有自己独到的理解,那学生还要这个老师干什么?为师者当以此为戒,在思想上引起足够重视。我们每天尽心向学生所授的,是否只是“纸上语”?我们有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对课程内容,我们是否有科学的透彻的理解?如果还没达到理想的境界,我们该怎么办?每个有心将自己工作做好的教育人,都应该深深思之。
  拘泥于传授书上现成的,还是根据我们的所学与理解,对教学内容作合理的阐释,给学生以切实帮助,是个很值得关注的问题。有个叫支遁的人,讲学时总是只着重指出文章要旨,解释章句时则常有遗漏,一些重视文字的人因此就常常怀疑他的学问。谢安石却很赞赏支遁,说:“这正像九方皋相马,不在意马的颜色,而是注重它的精神。”教学之时,哪些需要重点处理,哪些可让学生自行解决,教者要心中有数。如果教师对要点弃之不顾,却热衷于作一些枝叶或皮毛的解说,讲得再生动再仔细又有多大意义?


  末与本


  宋儒程颐[注: 程颐(1033~1107),字正叔,北宋洛阳伊川人,人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说:“读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语言虽简,却道出了读书根本。读书,既要提高素养,又要解决实际问题,要有理论付诸实际的行动。只读书,不致用,读书又有何益?
  东汉时有个叫魏照的人,请求侍奉著名学者郭泰,帮他做家务杂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