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李白为什么说爱酒不愧天
李白斗酒诗百篇应当怎么…
李白斗酒诗百篇应当怎么…
李白斗酒诗百篇应当怎么…
李白不以入赘为耻 诗仙…
李白不以入赘为耻 诗仙…
李白和晁衡:传颂千古的…
屈原的“楚殇”盛 李白…
李白的真实职业:与工人…
走红网络“杜甫很忙” …
最新热门    
 
李白性格不适合当官 未考上进士并非坏事

时间:2012-5-28 12:13:10  来源:不详

一种制度能在一个国家长期存在,肯定有其适应性和合理性。同样,一种制度被废除,并且再未恢复,也可以肯定有其必然的原因。

从隋唐到清末,中国的科举制度[注: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存在了一千多年。此期间无论政权如何更迭,包括少数民族[注: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指得是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入主中原,开科取士的做法却一直没有改变。中国的人口从五六千万增加到四亿多,疆域范围由数百万平方公里扩展到超过千万,科举制度的具体方法和名额不无改变,基本原则却一仍其旧。科举制度不仅在中原王朝长期延续,还影响到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推行到朝鲜、越南等藩属国。

任何制度的合理性都是相对的,科举也不例外,所以我们今天要评论其优劣,不能脱离中国历史的实际,更不能无视其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在科举制度产生和实行之前,人才的选拔有两种主要的办法:一是世袭等级制,一是举荐制。前者规定某些职位是世袭的,只能由担任该职位者的男性后代继承。这类职位范围很广,既有自天子、诸候王、贵族等君主和统治者,也包括一些专业性强的官职,如太史,史马迁即继承了其父司马谈的太史职位。其他职位也只在特定的阶级或阶层中选拔,如魏晋开始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注: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和此后逐渐形成的高门世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多数重要职位只能在出身特定家族的人中挑选。在公共教育几乎不存在的时代,为了一些专业知识、特别是口耳相传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承,对诸如天文、档案、史料、礼仪、艺术等方面的职位实行世袭不失为一种有效措施,但同时也剥夺了其他更合适的人才的机会。政治上的垄断则对社会的正常运作与进步毫无积极作用可言,只是能够维持某些特权家族与阶层的利益。

举荐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世袭制的局限,但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弊病。且不说在专制集权制度下必然出现的腐败,如政治权力的干预甚至逼迫、钱财的贿赂、人情的影响等造成的营私舞弊,即使当事人完全出于公心,也还有两个无法克服的不利因素。第一是个人的接触和了解范围毕竟有限,但为了对自己的推荐负责,他只能在这范围内提出。而有举荐权的人只是一部分官员、贵族、名流,能获得他们举荐的人自然少而又少。虽然偶尔也允许个人自荐,但草民百姓的自荐一般很难通过各级地方官的筛选,能够上达天听的真是凤毛麟角。第二是缺乏统一的标准,推荐者只能根据自己的感觉。而推荐者本人的水准、判断能力和选择标准相差悬殊,其结果也可想而知。

正因为如此,科举制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首先是打破了世袭制和等级制的垄断,除了少数受限制的家庭出身者外,无论贫富贵贱,都有参加考试的资格。其次是标准一致,各级考试都有统一的程序、形式和内容,即使主考官免不了个人好恶,也已受到很大制约。再则,随着科举制越来越受到重视,制度日趋严密。其中不少做法实际沿用至今,甚至比今天的规则严密得多。尽管科举制难免也有缺点,但在当时条件下,还能找到什么更好的办法呢?

科举制最受诟病的,一是遗漏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