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雍正帝如何接见西洋使者…
雍正暴毙背后的猜想:真…
雍正暴毙背后的猜想:真…
雍正继位后 亲娘曾寻死…
雍正继位后 亲娘曾寻死…
雍正继位后 亲娘曾寻死…
雍正继位后 亲娘曾寻死…
从《甄嬛传》看后宫:雍…
雍正帝死因揭秘:他是被…
破解雍正皇帝死因之谜 …
最新热门    
 
雍正明知官员造假为何仍热衷“放道德卫星”?

时间:2012-8-1 13:07:59  来源:不详

最近由倪萍获颁“共和国脊梁奖”(据说是个山寨奖项),引发很多新闻,有不少人感慨谁才是真正的脊梁,谁才有资格评定脊梁。在中国的德治传统之下,脊梁无非形容道德完美,于是脊梁争议实际可以转化为一个悖论:以道德为依归的脊梁评议,往往会堕为危险的不道德和伪道德。

中国古代[注: 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中国古代是指先秦至1840年鸦片战争的历史-zhongguogudai]选拔官员,从最早的德才兼备高标逐渐回归务实,颇能说明问题。传统选举制度,大而言之,无非三类:一是地方推荐,二是朝廷征召,三是科举考试。地方推荐,即“乡举里选”,这是从汉朝兴起的。某人如果在家乡卓有声誉,地方官员就可以把他推荐到中央政府[注: 中央政府centralgovernment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地方政府的对称。负责统一领导全国地方行政工作,集中掌握国家的国防、外交、财政、内政等行政职权。];朝廷征召,就是政府因于某时段对人才有特殊的要求,便专门下诏征求;后世熟知的科考则以唐代为发端,这是一种自由竞选的办法。

选举制度为什么会从乡举里选过渡到主要由科考成绩来决定?实为形势所逼。一望即知,乡举里选中的地方官员自由裁量权过大,推荐甲而非乙,往往决定于官员一己之私心,而且因为没有固定的、可操作性强的硬性标准,特别是在道德评判中更容易弄虚作假。乡举里选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注: 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或分称“贤良”或“文学”。始于武帝时,《汉书·董仲舒传》:“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西汉后期,儒生往往借此取得出身。]、秀才等,当时即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所谓“秀廉”,这是专门为道德模范准备的晋升之路,可是中选者往往是与父亲分家的不孝之子,按照传统伦理,实乃忤逆。举孝廉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笑话。

因为缺乏可靠的民意监督机制,垄断权力操控出来的道德模范注定是靠不住的。可惜历代帝王们,因为各自藏着培育顺民、供我驱驰的小九九,企图通过大树道德模范而诱民入彀,其结果也便可想而知了。

清朝的雍正皇帝虽然因为夺嫡疑云而难免民间议论,而且酷嗜对大臣使用特务手段,但却偏偏喜欢高谈道德。雍正在道德教化中最热衷的一件事就是奖励拾金不昧。据雍正朝的《实录》记载,1727年(雍正五年),一个锄草的满人在送钱粮的途中,发现车内有别人遗落的元宝一个,便呈报了有关官员。雍正得报大喜,一个卑微的夫役不贪捡到的财宝,精神实在可嘉,真乃国之脊梁啊,那个元宝就奖给他吧,并命于八旗中宣传此事。这是雍正朝报告拾金不昧事迹并且得到皇帝嘉奖的先河。

第二年,那个被二月河小说写出了名的河南总督田文镜上奏皇帝,说是他治下的河南一农民更了不得,在地里捡到了170两银子不仅如数交还,而且不受失主报酬。雍正这回出手更大方,既给农民赏银,还赐了个七品顶戴[注: 顶戴清朝皇帝的朝冠有冬夏之分,是皇帝在朝会、祭祀时戴的礼帽。冬朝冠面为熏貂和黑狐,夏朝冠面为玉草。无论冬夏朝冠皆帽檐上仰,],并传旨要求官绅士民各界学习效仿。仅仅一个月,田大人报告在他的辖区又有了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雍正龙颜大悦……好家伙,从此各省呈报路不拾遗先进事迹的奏折联翩而至,“道德卫星”比赛式地一个接着一个放了出来。“好人”也不再局限于底层夫役,而遍布各行各业各种类型“好事”也愈变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