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万姓疮痍泪 千秋父老歌——纪念杜甫诞生1300周年

时间:2012-10-9 12:01:54  来源:不详
以千百年来长诵不衰,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所体现的爱国爱民精神、忧国忧民情怀。

 

    杜诗,是一部纪实民生维艰的长卷。自古以来,民生就是文艺创作的重要主题。杜甫处于唐朝由盛变衰时期,战乱的时局把他卷入颠沛流离中。兵革不息、民生凋敝、生活困窘,使他物质地位接近民众、思想情感融入民众、诗歌创作聚焦民众,生动而深刻地记录了战乱、兵役、饥荒、苛捐等带给民众的苦难。“三吏”、“三别”的愤怨;“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的萧疏;“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的惨凄;“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的悲怆……成为那个时代民生多艰、灾难深重的真切写照。

 

    杜诗,是一曲为民泣血呼号的悲歌。在中国古代[注: 中国古代 中国古代中国古代是指先秦至1840年鸦片战争的历史-zhongguogudai]诗史上,像杜甫那样投入血泪情感、表现民生痛苦是罕见的。他长歌当哭,挥泪成珠,“上感九庙焚,下悯万民疮”,不仅对征夫戍卒、寡妻弱子、仆役渔樵的悲苦命运感同身受,充满恻隐仁爱、寄予深切同情,而且椎心泣血、伤时忧国、为民请命。他悲叹“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呼吁“谁能叩君门,下令减征赋”;呐喊“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祈愿“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谏言“几时高议排金门,各使苍生有环堵”……在现实批判中关切民情、呼号民生。

 

    杜诗,是一把考量社会良知的标尺。大家传世作品是浓缩人间征象、透视社会脉络的镜子。作为诗人和儒者的杜甫,他将个人的情志与国家的命运、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把整个生命“投入于对时代无可奈何的责任感里”。从皇帝身边的谏臣到野果充饥的流民,从放荡清狂的公子到杖藜叹世的野老,无论穷达贵贱,他都不改深厚炽热的济世爱人之心,表现出博大沉雄的精神境界。他抨击权贵、鞭挞黑暗,揭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反映“万姓疮痍合,群凶嗜欲肥”;他嫉恶刚肠、直言无畏,疾呼“必若救疮痍,先应去蟊贼”、愤叹“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他己饥己溺、仁民爱物,尽管“幼子饥已卒”仍“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尽管“平生无饱饭”却“枣熟从人打”、“减米散同舟”、“拾穗许村童”……千百年来,杜诗像一把尺子考量着不同时代、不同人群的社会良知。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