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美国记者眼中的1942:30…
美国记者眼中的1942:30…
美国记者眼中的1942:30…
美国记者眼中的1942:30…
美国记者眼中的1942:30…
那一整版的棋缘与书缘—…
60幅美国藏中国古代书画…
10月23日 冯玉祥发动北…
记者探访莫言老家山东高…
诺奖旋风席卷美国出版界…
最新热门    
 
美国记者眼中的1942:3000万人饥荒中颠沛流离(6)

时间:2012-12-4 12:04:27  来源:不详
收……收成有望,麦熟至多不过百日。”
  1943年是河南历史上少见的好年景。不仅二麦(大麦、小麦)丰收,秋粮收成也很可观。这些收成,给那些没有在大饥荒中饿死、“等待收成”的幸存者带来了希望。 
  当第一茬青麦长出来的时候,白修德带着对蒋介石极大的不满和对国民党政府的失望,把目光重新转向抗日战场,渐渐远离了重庆的政治圈。
  实际上,外国记者在重庆的工作状况正日趋恶化。就在白修德面见蒋介石之后不久,国民政府制定了禁止中国人向外国记者透露消息等更为严厉的舆论控制措施,“以确保不再有尴尬的报道外泄”。
  从此以后,白修德再也没有机会报道河南大饥荒。即便在重庆,白修德也成了不受欢迎的“麻烦制造者”。而白修德也再没有对国民党政府和蒋介石有什么正面评价。
  “直到战争结束以后,除了在招待会上,我没有再见过蒋介石。但是我深信,正如史迪威所说的那样,他不仅对我们毫无用处,而且对他的老百姓也毫无用处,这一点应该说更为重要。”多年以后,他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河南大饥荒被白修德称为自己“最为刻骨铭心的记忆”,对中华民族来说,又何尝不是。


  实习记者 米艾尼


  (注:本文部分资料引自湖北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的、由宋致新编著的《1942:河南大饥荒》(增订版)、《中国的惊雷》、《探索历史——白修德笔下的中国抗日战争》等书。)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