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邓康延拍先生:让后代知道多些风姿矍铄的人

时间:2012-12-20 11:56:19  来源:不详
12月9日,邓康延放弃了去某盛典领奖,选择到广州时代美术馆开讲座,放自己的纪录片《先生》。这已是他连续几个月马不停蹄为由他担任制片人的《先生》做宣传。酝酿近10年,筹备两年多,拍摄近一年,召集了几十人,组成四个团队,采访了上百人,耗资逾百万……第一辑《先生》10集已经拍毕。他们分别是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等十位民国先生。接下来,他还准备拍第二辑:鲁迅、周作人[注: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男,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之一。]、林语堂、梁实秋、傅斯年、钱穆、司徒雷登、蒋梦麟都是候选对象。 
  邓康延说,先生,我们找他们时,会发现他们也在找我们。
  学者熊培云说:“我们知道更多的是鲁迅,像匕首、像投枪这样凌厉的一个姿态,而胡适那种很温和的姿态,宽容、追求自由的形象,为什么在我们的教科书上没有呢?”
  新快报:近年来,民国题材的书籍、影视作品十分风靡,为什么还要做“先生系列”?
  邓康延:这些民国的先生们学贯东西,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上有信念下有常识,即使在兵荒马乱中也能看到一种自然生长的民族形态。真正有学问的人不在乎你的年龄和立场,真正的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我们选了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十人,但为现今中国教育立镜一面,呼喊十声。wwW.lsqN.cN
  新快报:这些先生身上体现了“风骨”,请问这种风骨的核心是什么?
  邓康延:我一直想拍一部纪录片,就叫《文武之道》。文是西南联大,武是黄埔军校。我觉得这一文一武就是这些先生群体所体现的精神的代表。
  另外,我举个例子,民国小学课本上有这么一句话:“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它不吃草,它看着花。”这就是民国时候典型的美育教育,最初的诗歌艺术。小学的课文是叶圣陶[注: 叶圣陶(1894.10.28~1988.2.16),现代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编辑家、出版家、政治活动家,中国第一位童话作家。]写的文字,丰子恺作的插图,这些大师都蹲下来和孩子们说话。民众也敬字惜纸,对文化有普遍的尊重感。
  这个名单的准则是:他们基本都是开风气之先的,不坠青云之志的。不管是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莫不与人类的教育精神息息相关。
  新快报:重温先生风骨,是想告诉世人什么?
  邓康延:我们所做的不是想张扬些什么,而是想恢复些什么。拨开历史的尘埃,让后代能知道原来还有这么些风姿矍铄的人。正是他们使这个民族在最艰难的时候有了精神支撑,并留下了这么丰硕的文化果实。
  新快报:寻访、拍摄《先生》的时候,先生们身上让你感触很深的事例有哪些?
  邓康延:太多了。在台湾寻访梅贻琦事迹的时候,我们了解到他临终的医疗费是学生们凑齐支付的,清理老先生遗物的时候翻出他记录的庚子赔款,每一笔都清清楚楚。
  再就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张伯苓老先生的事情。他一生用“化缘”的钱来筹划、建立、支撑南开,临终却因种种阻扰回不到南开,只能寄遗愿希望墓地迁回南开。
  除了纪录,《先生》能有一点功能性的东西,就是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