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历史网 >> 文化 >> 国学文化 >> 正文
艺术品触电需谨慎 部分…
书画业面临震荡转型 专…
艺术品拍卖市场进入调整…
2012年中国艺术品市场销…
罕见中国古董花瓶在英国…
专家研讨张大千艺术成就…
中国抽象艺术应远离西方…
儿童彩绘活动引争议 批…
评论:赠画被拍卖,艺术…
迷你酒版实现低成本酒类…
最新热门    
 
英国艺术史专家:中国博物馆外国艺术藏品太少

时间:2013-08-18 22:17:15  来源:不详
上海书展昨天迎来了迄今为止最年长的嘉宾——97岁的英国艺术史家、牛津大学荣誉退休院士迈克尔·苏立文。他精神瞿烁、思路清晰、谈锋犀利,丝毫看不出已是近百岁高龄的老人。在与文化学者陈子善、中华艺术宫副馆长李磊的有关中国艺术的对话中,他坦率地表示:与西方博物馆珍藏的中国艺术品数量相比,目前“中国的博物馆收藏的优秀的国外艺术品太少”。 
  苏立文是20世纪第一个系统地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现代美术的西方人,其代表作《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曾经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称誉,是“西方研究现当代中国美术的权威”。
    期待更多艺术交流
  “我发现,欧美的博物馆都会有门类齐全的中国艺术藏品,然而中国的博物馆中优秀的国外藏品就不多。当中国的博物馆去国外进行艺术品采购时,他们感兴趣的往往还是一些中国艺术品,却忽略了许多国外艺术精品。”苏立文直言,虽然现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越来越深入,然而也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我以西方视角研究中国艺术,但是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中国艺术家与评论家从中国的视角来研究分析外国作品,这样对中西艺术的交流有极大的意义。”
  在被问及对年轻艺术家的忠告时,这位世纪老人说:“艺术创作不一定要依靠什么既定的理论,更多的要根据自己真正看到和感受到的”。
    当年偶遇中国艺术
  苏立文将自己与中国艺术的交集称作一个“偶然”。1940年,他本来的目的地是西班牙,但机缘巧合之下却来到中国,为红十字会输送物资。Www.lSQn.Cn在中国的7年中,苏立文找到了与自己携手一生的妻子吴环,同时也与许多中国知名艺术家结缘。“在成都,我第一次认识中国艺术家,特别是那些到内地避难的艺术家,其中有吴作人、丁聪、刘开渠、庞薰琹。庞薰琹是我一生最亲密的朋友,他给了我很多的帮助。他们带我看到了以前没有经历过的新的世界。”苏立文回忆道。
  这偶然的际遇将他的命运与中国艺术紧紧联系在了一起。1946年,苏立文离开中国后转赴美国,入哈佛大学主修东方美术史。从此,苏立文的人生便与中国艺术紧紧相连。
    历史书写生动独到
  陈子善认为苏立文笔下的中国美术史生动形象。“没有刻板的说教和故作高深的理论,苏立文的美术史十分注重细节性描写,对于一些艺术家的评论也十分独到。”
  在苏立文的《20世纪中国艺术与艺术家》一书中,有一处细节十分风趣。1927年,吴昌硕在杭州避难时来到西泠印社,看到许多人在拜一座铜像,便心生好奇,一问才知道,这座铜像原来塑的正是自己,是一位日本艺术家专门塑来给人们瞻仰的。借着这个细节,苏立文想要告诉读者,吴昌硕在日本的影响力特别大,受到许多日本艺术家的尊重。由于善于收集有趣的细节,李磊评价苏立文为“具有田园式考古精神”的学者。
  苏立文对于中国艺术家的不少评述也十分独到,如“齐白石少量的山水画是其最具有原创性的作品”,“徐悲鸿[注: 徐悲鸿(1895年7月19日-1953年9月26日),生于中国江苏宜兴屺亭桥。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对中西艺术对话有贡献,然而不是第一流的艺术家”。(记者 张祯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1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