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陈可钰(1882—1944),北伐将领。广东省清远县石潭镇(今清远县石潭镇)人。广东将弁学堂毕业,加入同盟会后,参加了辛亥革命及“二次革命”。1920年任粤军第1师参谋长、大元帅府参军、国民革命军第4军副军长,参加了统一广东及北伐战争。1927年曾任广州国民党临时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后痛心于国民党新军阀混战,加上痼疾缠身,遂不问军政事务,避居广州,后回原籍。1944年10月14日病逝。
伤病归乡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广州城不断受到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迫于无奈,陈可钰将军在夫人苏玉成的建议下,举家迁回老家白石潭山区暂避战火。
1937年9月中旬的一天,清远滨江河上,阴云密布,大有狂风暴雨来临之势。
一艘蓬船轻泛水花,逆水而行。船头正中一张竹椅子上端坐一位中年军人。他面容清瘦,腰板笔直,双手撑膝,唇上留着两撇醒目的八字胡,双目炯炯有神,却饱含深深的忧伤。他就是赫赫有名的北伐名将、爱国将领陈可钰。此时,他带着伤病和心中的愤恨,正举家从广州二沙岛迁回老家清远县。
1937年的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广州城不断受到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迫于无奈,陈可钰将军在夫人苏玉成的建议下,举家迁回老家白石潭山区,以暂避战火。二人暂居在石潭墟上的景瑗图书馆。
陈可钰字景瑗,图书馆正以此命名,是1933年陈济棠等粤军第一师同袍,为彪炳陈可钰将军建立、发展粤军第一师的巨大贡献,及大革命时期对于统一两广、出师北伐的卓著功勋,发起并捐款建立的。
1937年12月10日,南京被日军攻陷。当消息传到这交通闭塞的山区时,已是1938年的早春了。这天,在图书馆前的小花园里,将军夫人在浇灌花草, 将军坐在石磴上,用家乡话大声朗颂岳飞的《满江红》。当读到“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喝饮匈奴血”时,他“飒”一声站起来,悲愤地大骂:“日本人可恨可耻。蒋介石是个孬种。”转而,又用家乡话骂日本人,说“萝卜头是卟街”,骂蒋介石是“衰仔”。夫人赶紧上前安慰他。将军轻轻拨开夫人的手,迈着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走回他紧挨着图书馆的书楼(如今叫将军楼)二楼,从墙上取下那把在北伐战争中勇往直前,攻无不克的指挥刀,在窗前的太师椅上坐下,慢慢从刀鞘里抽出泛着碧蓝光辉的钢刀,用一块纱布轻轻擦拭。他记得,这把指挥刀还是在成立粤军第一师时,孙中山先生亲手赠与他的。
看着窗外已见春色的山野,往昔奔走呼号、枕戈待旦、征战沙场、保卫孙中山大总统、出兵北伐的革命战争岁月,一幕幕闪现……
投身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宣告一个民主革命时代的延生。1910年至1911年间,陈可钰先后参加了广州新军庚戌起义和震撼世界的辛亥革命。
陈可钰出生于清远县白石潭田心村的一个农民家庭(今属清新县石潭镇)。1904年,年仅16岁的陈可钰读完清远简易师范学校,考取了广东将弁学堂(军事学校),毕业后被派往香山拱北(今珠海市拱北)当见习统领,开始了一生的军事生涯。期间,受到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逐渐认识到清王朝的腐败无能,与同学邓铿等人加入了孙中山先生创建的同盟会,决心追随孙中山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宣告中国封建皇朝时代的结束、一个民主革命时代的延生。1910年至1911年间,陈可钰先后参加了广州新军庚戌起义和震撼世界的辛亥革命。随后,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篡夺。“二次革命”失败后,陈可钰流亡香港。1914年5月,陈可钰在筹备武装工作中,因从澳门运送炸药回香港被港英政府发觉而遭逮捕入狱。至1920年的秋天,孙中山委派邓铿等人前往香港与港英局交涉,在被关押7年后,始得出狱。
出狱后,陈可钰旋即前往福建漳州参加援闽粤军,受到朱执信、廖仲凯等革命元老的称赞。朱执信还赠言:“已见精诚开金石,不妨书剑老风尘。”后来,陈可钰在一篇记述自己经历的文章里说道:“予因革命系狱而遭家难,予脱狱而走漳州……”不久,邓铿奉命成立粤军第一师,陈可钰被任命为该师上校参谋长。粤军第一师邓铿、陈可钰等将领坚决执行和贯彻孙中山的治军思想,大力整饬军纪,吸收军事人才,严格训练部队,使之成为孙中山领导下的国民革命时期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亦是北伐时期被誉为“铁军”的第四军的基础。
护卫“总统”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