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罗哲文即兴赋诗忆王世襄 傅熹年感念多年教诲

时间:2009-12-9  来源:京华时报

  著名文物专家、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先生于11月28日逝世,享年95岁。王世襄的遗体29日上午火化。单霁翔、罗哲文、傅熹年、耿宝昌、谢辰生等文博专家以及王世襄之子王敦煌,昨天在京出席追思会。

  陈进玉转达温总理悼念

  昨天的追思会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举行。国务院参事室党组书记、主任陈进玉首先转达了温家宝、李克强等领导的沉痛哀悼和对家属的慰问。

  陈进玉对王世襄给予高度评价,他说,在荷兰“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颁奖仪式上,近90高龄的王老仍能用流利的英语宣读答谢词,“王老先生精通中国古典文学、书画、雕塑、金石、建筑等,并能独辟蹊径,深入研究鲜有人涉足的家具、髹漆、竹刻、鸽文化等,在这些领域作出了具有开拓性的贡献”。

  在陈进玉眼里,王世襄是一个始终热爱祖国和人民的人。他说:“有一件小事,我至今记忆犹新。去年6月上旬,我登门拜访王老。王老当时已94岁,但他头脑清楚,谈笑诙谐、幽默。他见到我们开头第一句话就是,‘失事的直升机残骸找到了’。他指的是在汶川大地震中执行搜救任务而失事的那架直升机。我听后不禁愣了一下。王老一生对祖国和人民的爱,由此可见一斑。”

  傅熹年感念王老多年教诲

  建筑历史学家傅熹年介绍,王世襄是他父亲的老友,“我一直以父执长辈事之,五十年来深受教诲奖掖,他的著作读后都受益良深,极为钦佩。最值得我钦敬和学习的是他执着、敬业、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而最关键处尤在他虽身处逆境近三十年,仍自强不息、坚持研究工作的精神。”

  傅熹年说,王世襄研究范围广博,除了对那些已近于文物中“显学”的书画、雕塑、金石、建筑诸方面有精深的研究和丰富的撰述外,对明式家具和乐器、漆器、匏器、刻竹、牙角雕刻等都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撰成多部专著。傅熹年尤为赞赏的是王老的拳拳爱心,“他将克劳斯亲王奖最高荣誉奖的十万欧元奖金捐出去,要求在贫困地区设立一座希望小学”。

  友人珍藏66年前考古文章

  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带来了早年出版的《中国营造学社会刊》。该会刊在1930至1945年间印行,是一份全面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重要刊物。在这本会刊中,收录了王世襄1933年测绘、考证四川南溪李庄宋墓的文章——《四川南溪李庄宋墓》。这篇文章是王世襄的手迹。

  罗哲文回忆起当年与王世襄在南溪李庄宋墓考察的岁月,并即兴赋诗一首:“难忘六十六年前,古迹班门习调研。杂草丛中探古墓,旋螺殿里测曲折。陪都共赴护国宝,学社辛勤复会刊。老友魂兮巴蜀望,巴山蜀水笑开颜。”

  王世襄之子王敦煌向众位专家致谢,同时也追忆了与父亲的点滴往事。他说父亲是个乐观、豁达的人,也是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人,“他做一件就爱一件事,非把一件事琢磨透才行。记得小时候他带着我去捕虾米、采蘑菇。虾米怎么捕才能捕着,怎么才能一次捕更多,蘑菇到哪里采,什么样的蘑菇最好吃,这些都大有学问。”王敦煌说,父亲是个始终热爱生活的人。

  本报记者卜昌伟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