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峨眉僧人庙里玩滑板 寺…
村民发现峨眉山全景石 …
最新热门    
 
峨眉派始于春秋战国司徒玄空创编的通臂拳?

时间:2009-12-14 11:32:06  来源:成都日报

  峨眉派武术因其起源于峨眉山,故名。在我国武术界,峨眉派与少林派、武当派鼎立而三,始于明代。由于资料匮乏,相关记载寥若晨星,目前关于这三派的起源,都只有传说。相传峨眉派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司徒玄空创编的通臂拳。

  峨眉拳攻防灵活

  在我国武术界,峨眉派与少林派、武当派鼎立而三,始于明代。由于资料匮乏,相关记载寥若晨星,关于这三派的起源都只有传说:少林派相传是南北朝时期来华的古印度高僧、中国禅宗始祖达摩传授的,武当派相传是明初著名道士张三丰初创,而峨眉派则相传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司徒玄空创编的通臂拳。

  春秋战国时期,不少文人、方士、武士隐居峨眉山。据说武士司徒玄空,号动灵子,耕食于山中,与峨眉灵猴朝夕相处中,模仿猿猴动作,创编了一套攻守灵活的“峨眉通臂拳”,学徒甚多。因司徒玄空常着白衣,徒众尊称为“白猿祖师”。《中国武术史》记作“战国白猿,姓白名士口,字衣三,号动灵子”。《四川武术大全》称为“春秋战国白猿公,字衣三,即峨眉山的司徒玄空”。《乐山志》载为“白衣三,相传战国时仿山猿动作创编峨眉通臂拳,攻防灵活,在峨眉山授徒甚众”。而东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列传第九》中记载,女侠越女应越王勾践之召赴朝廷途中,持剑与“自称袁公”的老翁以竹过招,“袁公飞身上树,变为白猿”。按这种说法,“白猿公”的传说春秋时期就有了。赵哗是东汉文士,那么白猿公的形象至迟在东汉出现。明代抗倭寇名将唐顺之在《荆川先生文集》中有一首峨眉道人拳歌,其中“道人更自出新奇,乃是山中白猿授”,这与“白猿祖师”的说法一脉相承。

  峨眉道士降虎伏豹

  两晋南北朝时期,西北氐羌和西南僚人大量涌入巴蜀,为巴蜀地区的武术吸收中原和其他地区、包括少数民族武术的长处,提供了机会。

  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先后传入峨眉山。道士们通过“吐纳、导引、坐忘、心斋、守一”等内练法门,达到意与气连、气与神合的境界。形成气功,为的是祛病延年以求长生不老。僧人除了参禅打坐,也常常练拳踢腿、舞枪弄棒,一为调节枯燥的经课,二为强身健体,三为护院守寺。他们将道教的养生气功和山民的狩猎技艺杂糅,开创了独树一帜的僧门武术。

  有一些身怀绝技的武士加入了峨眉山的道、佛之列。据明人方汝浩辑《禅真逸史》载,北朝东魏孝静帝年间(534-549年),武将林时茂来到峨眉山中峰岭修炼。这位战功显赫的“镇南将军”,因受权贵迫害,避祸于泽州(今山西晋城)析成山问月庵出家,法名太空,号淡然。后任南京妙相寺副寺,再后来上了峨眉山,留下了“斩虎救妇”美谈。他在经课之余,将精湛武功传授年轻僧人,一时山上武风盛行。

  《中国神仙大全》叙写唐末五代初峨眉山道士扬仙公的惊人武功,说他从铁匠铺借来铁锤自击头顶,或令人竭力乱打而毫无损伤,还常入森林中降虎伏豹。剔除记载中的神秘夸张成分,我们能领略到他的上乘气功和过硬技法。

  白云禅师创神功

  北宋时期,峨眉山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普贤菩萨的道场,僧人大增,武僧也为数不少。到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峨眉山临济宗白云禅师创编了“峨眉临济气功”。据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巨赞大师考证,白云禅师原为道士,后皈依佛门。他精通医学。将阴阳虚实和人体盛衰之机理,与武术中的动静功法相融汇,寓内功导引按摩术、点穴、布气、针灸于功法中,融养生、医疗、技击为一体,创造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临济气功术。这种功法集医、道、佛、武术精华于一身,后人称为“峨眉十二桩功”。临济宗规定此功只能在宗内秘授,不得外传,故民间知之甚少。康熙元年(1662年)湖北麻城孝感武举姜一怀,来峨眉山拜金顶朝天和尚为师,得“峨眉十二桩功”真传,后落户于南充,嫡传此功于后代。周潜川著有《峨眉十二桩释密》,1958年周潜川将研究心得传授巨赞大师。巨赞肄业于上海大夏大学,1931年在杭州灵隐寺出家。他对佛教哲学、百家诸子和康德、黑格尔哲学均有研究,任过杭州武林佛教学院院长。曾经来川收徒传授峨眉十二桩功。受巨赞指导的傅伟中,出版了《峨眉临济气功——峨眉十二桩述真》和《峨眉临济气功——峨眉天罡指穴法》。这些书对峨眉临济气功走出佛门、泽惠民众作出了贡献。此功分为文武两势和大小两种练形法。练文势和小练形法,主要是祛病强身;练文武两势和大练形法,既能诊治疾病,又可防身御敌。

  南宋时峨眉山德源长老,模仿猿猴腾跃翻滚动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