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广美院长谈橘子洲毛泽东…
橘子洲头毛泽东雕塑完成…
湘江橘子洲寻宝猖獗 河…
毛泽东与橘子洲的八次情…
最新热门    
 
橘子洲毛泽东雕塑永定红 儿媳建议加一颗痣

时间:2009-12-27 11:37:08  来源:红网-湖南日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84年前的深秋,凝望着滔滔北去的湘水,青年毛泽东在长沙橘子洲头挥笔写就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长沙》,抒发了心忧天下、济世救民的壮志豪情。洲以人传,诗壮名城。从此,橘子洲成为蜚声中外的“天下第一洲”。

  物换星移,江流依旧。84年后的深冬时节,橘子洲风景区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塑落成,一代伟人毛泽东“重回”长沙,再次独立橘子洲头,见证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沧桑巨变,感受这座千年古城散发的蓬勃朝气。

  在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塑落成典礼即将举行之际,本报记者采撷到毛泽东雕像背后一个个故事。

  “励志的青年形象,是对中国命运的思考”

  飘逸的长发、俊秀的脸庞、深邃的目光、睿智的思考,坐落在橘子洲头的毛泽东雕像,与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毛泽东雕像、塑像相比,凸显出独特个性。这座雕像的设计出自一个长沙人之手——他就是广州美术学院院长、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黎明。

  1957年生于长沙的黎明,年青时也一次次畅游湘江,对于塑造这座矗立橘子洲头的毛泽东雕像,他有着丰富的生活积淀与灵感,对橘子洲有着最原始朴素的情感。这,或许是他多年来呕心沥血创作毛泽东雕像的“湖南情结”,也是他在众多国内一流雕塑家设计的方案中最终胜出的重要原因。

  1925年,32岁的毛泽东尚是一介书生,他身无分文,手里也没有一兵一卒,却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天问式浩叹。“我选择1925年这个节点,就是要塑造青年毛泽东对中国命运思考的独特形象”,黎明介绍,国内众多毛泽东雕像,大多是1949年到1976年时期的作品,描绘的是毛泽东去韶山、去北戴河以及开国大典的形象。“我只想创造一个独特的毛泽东形象,创造出对时代负责的艺术形象,不要去重复别人。”黎明说,矗立在橘子洲的这座雕像,是留给时代和后人看的,一代一代的人,将从这里读懂,毛泽东当年是这样一位有志青年。他要设计出的,就是一个励志的青年毛泽东形象。

  人们说,毛泽东是诗人中的政治家,政治家中的诗人。毛泽东雕像,风中满头飘逸的长发,显示出独特的诗人气质。黎明查阅史料发现,毛泽东在广州时就是留着这个“ 大背头”,从红军早期到延安都是这个“大背头”,后来才剪成短发。因此,塑造1925年的毛泽东形象,这个“大背头”无疑是最合适的定位。

  毛泽东儿媳邵华将军建议加上“一颗痣”

  橘子洲,是青年毛泽东活动修身励志的热土。新中国成立后,他对这个千年古洲仍情有独钟。

  新中国成立后,经毛泽东亲自审定、正式发表的毛泽东诗词,这首《沁园春·长沙》位列第一篇,其开篇立言即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从1955年到1974年,毛泽东与橘子洲至少有8次情缘。他每次回湖南,只要时间允许,都会重游橘子洲。或在橘子洲头前的湘江中游泳,或直接从湘江中登岸橘子洲,或从湘江大桥乘小车到橘子洲视察。

  橘子洲,也是毛泽东后人和亲属的钟爱之所,他们对这方钟灵毓秀的山水,有着深深的情结、深厚的感情。

  在毛泽东雕像创作过程中,毛泽东亲属给予非常大的关心、关注。1925年的青年毛泽东,下巴上是没有痣的。而现在的毛泽东雕像,下巴上有一颗痣。到底要不要痣?黎明当初为之思虑再三,犹豫良久,食不甘味。直到2007年,毛泽东儿媳邵华将军提出,说在老百姓心目中,毛主席是有痣的,建议做雕像时还是加上去。邵华将军的话,与黎明的想法不谋而合,最终在雕像下巴上加了一颗痣。

  2009年9月12日晚,橘子洲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在正在建设的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塑下,举行2009年中国湖南旅游节盛大开幕仪式。当毛泽东曾孙、5岁的毛东东由母亲刘滨带着走上舞台时,现场掌声雷动。“湘 ——江——北——去,橘——子——洲——头……”在毛东东清脆童音引导下,台下数百名观众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毛泽东当年在橘子洲头写下的《沁园春·长沙》,人们仿佛看到了毛主席泼墨挥毫的历史场景。除了吟诵《沁园春·长沙》外,毛东东还送给长沙一幅写着“我爱湖南,我爱长沙”字样的橘子洲照片。

  记者从橘子洲开发建设指挥部获悉,2009年12月26日上午,橘子洲风景区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塑落成典礼将在橘子洲头隆重举行。毛泽东同志的有关亲属也将应邀参加落成典礼,并敬献花篮。

  “永定红”寓意“江山永定”,8000块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