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梅香幽远:美国有百位参议员,全世界仅一陈香梅

时间:2010-1-17 11:16:40  来源:解放日报

  梅香幽远,飘飞千万里。而文化情怀,便是那幽幽梅香的一片魂。

  在陈香梅看来,一个人最重要的情怀,是文化情怀。有了文化情怀,才能站在高处看风景,才能穿越历史的尘埃,穿越功利的迷雾。 “没有文化情怀,只有‘金钱死结’,是可怕的。 ”

  对于中华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出去,陈香梅认为,不能将中华文化碎片化、浅层化、功利化、空洞化,而应当对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予以形象化、生动化地表达。

  冬寒,梅香。

  又是岁末年初、辞旧迎新之时,陈香梅女士又一次回到中国。

  84岁高龄,依然忙碌:参观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并出任纪念馆名誉馆长,在上海组织并参与一系列慈善活动。

  “真不记得是第几次回国了。 ”斜倚在上海华亭宾馆套房的沙发上,一身玫红装扮的陈香梅露出了她标志性的典雅笑容。岁月掩饰不了她的活力四射,魅力非凡。

  自1980年冬第一次应邀访问祖国后,她便频繁穿梭于中国和美国之间,成为中国沟通世界的一位著名使者。近年来,尽管年事已高,她仍坚持一年回国两次,在祖国的怀抱里流连忘返。

  文化符号

  “美国有一百位参议员,可全世界只有一个陈香梅。 ”

  香梅多姿。

  在海峡两岸及中美两国间,知名度之高、活跃时间之长,恐怕无人能出陈香梅之右。而香梅女士经历之坎坷复杂,人生之丰富精彩,亦难以用文字概括。

  如果非要形容,那么,她首先是“中国的女儿”。

  1925年6月,陈香梅出生于古都北京的一个望族之家,父亲陈应荣是牛津大学博士,在北大、辅仁大学任教,后成为外交官,母亲廖香词曾留学欧洲,学习音乐和艺术,外祖父廖凤舒既是学者,又是外交家,曾任驻古巴公使,而廖凤舒的兄弟,更是赫赫有名的廖仲恺。

  陈香梅在北京名校孔德学校度过了快乐的童年,然而,日军侵华,她只得随母迁居香港,完成中学学业后考入岭南大学中文系。1942年,陈香梅因战乱逃往重庆,但还是以优异成绩毕了业,进入中央通讯社昆明分社,成为该社历史上的首位战地女记者。

  1944年,19岁初出茅庐的中国女记者与51岁名声赫赫的飞虎将军陈纳德邂逅,美丽的爱情在纷飞的战火中萌生了。跨越文化界限和年龄差异,两人毅然走到了一起,1947年,陈纳德与陈香梅在上海结为连理,轰动一时,而陈香梅也由此获得了另外一个身份——“美国的媳妇”。

  幸福持续了10年,1958年,陈纳德因肺癌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去世。

  失落了10年相依的伴侣,失去了10年习惯的倚赖,独自带着两个10岁不到的女儿,性格要强的陈香梅做出了又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移居华盛顿。这朵梅花,要在异国“凌寒独自开”。

  她从编撰中英文字典、教美国学生学中文起步,历经艰辛。 1962年,陈香梅的英文传记《一千个春天》畅销,荣登《纽约时报》十大畅销书榜,助她进入政界,也为她拉开了成功的序幕。此后,陈香梅先后获肯尼迪任命担任美国难民救济总署主席,担任共和党新政委员兼副主席,担任飞虎航空公司副总裁,出任尼克松访华的顾问,美国总商会国际事务委员会委员……40多年来,陈香梅走出了陈纳德的光环,作为一个独立、自信的华裔女子,创下了多项纪录:第一位出任白宫公职的华裔,美国航空界首位女性副总裁,活跃于美国政坛的屈指可数的华人。

  “华人女性的传奇”、“全美十二位杰出女性之一”、“全美七十二位最有影响力人物之一”……在形形色色的荣誉和称号中,最为著名也最受陈香梅看重的是邓小平同志的一句话:“全世界只有一个陈香梅。 ”

  “小平同志是一个非常智慧、风趣的人,而且非常平易近人。 ”近30年后,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陈香梅娓娓道来。

  1980年11月,美国总统大选,里根胜出。不久,陈香梅作为里根特使访问中国,同行的还有参议院副主席史蒂芬斯。1981年1月1日,邓小平在北京接见了陈香梅一行。

  座位是邓小平亲自安排的。“他用浓重的四川口音对我说:‘你坐第一位。’然后又对史蒂芬斯说‘你坐第二位。 ’坐定后他对史蒂芬斯解释:‘美国有一百位参议员,可是全世界只有一个陈香梅。你同意吗? ’”

  没有人会说 “不同意”——将芬芳播撒在美利坚土地上的这株中国香梅,早已经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