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许开祯:迷恋过王小波,偷偷敬佩过韩寒

时间:2010-2-5 13:38:01  来源:京华时报

  偷偷敬佩过韩寒

  很小的时候,老师便教导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最好能读经典。后来学写小说,每每到那些培训班或讲习班上,总是听台上的大师们说,多读经典啊,经典是我们通向成功的路。可我偏偏读不进经典,而且对经典越来越有一种恐惧感、排斥感。

  在我看来,读书是一件完全个人化的事。人应该读书,而且要不停地读,终生读,要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生命中不可缺失的一项内容。但具体读什么书,怎么读,那要看个人的性情、嗜好、口味,以及接受知识的习惯。有人喜欢读哲学,但他并不想成为哲学家;有人喜欢读宗教,但他未必就要逃离红尘,而是要把俗世生活过得更有意义一点。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一头砸进西方哲学里,漫长的日子都无法出来,后来又迷恋上西方美学和心理学,弗洛伊德、黑格尔、尼采这些世界级大师成了我终日相伴的朋友。有一次,一位颇有知名度的作家问我读什么书,我说了几本,他惊讶,而后感慨道:“这些书是该读,但你还是多读读雨果、读读巴尔扎克吧。”我羞羞答答地说,他们的书我都买了,但就是读不进去。

  这是实话,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流畅地读完一本世界级文学名著,家里书柜上摆满了这些大师们的作品。我知道那是一座宝库,如果潜进去,指不定哪天我就能读成大师。10年前流行一本叫《百年孤独》的作品,说是很伟大,到现在它也被中国主流文坛奉为经典。但我硬着头皮前后读了10次,到现在连1/3篇幅也没读过去。至于《复活》《战争与和平》等,更是让我望而生畏,怕是这辈子也读不了。

  这样说并不是经典不好,而是这些经典特别是来自国外的文学经典实在不对我的胃口,读它我既觉得痛苦也觉得没有意义,倒是陈忠实的《白鹿原》我前后读过15次,简直可以背下去了。去年参加一个长篇小说作家高研班,席间有几位作协请来的老师和主流圈的作家轮番侃侃而谈,谈的都是如何从经典中汲取营养,如何用经典武装自己。我因缺乏最基本的经典知识,连某本小说主人公是谁都不知道,于是就像傻子一样坐在那里看一朵破旧的塑料花,猜想着它的前世和后世。大约觉得我太沉默了,有位纯文学作家忽然问我在读什么书。我想也没想便答我在读韩寒。此话一出,举座惊讶,大家纷纷做喷饭状,吓得我只能弃座而逃。今年西安一次影视论坛上,我跟影视圈一位很牛的编剧谈论读书的话题,因为酒喝得痛快,谈话也变得痛快。他偷偷摸摸告诉我,他读不进经典,四大名著没看过,国外名著更是懒得读。我大喜,活到40多岁,总算找到了知音。于是又狂喝一气,狂聊一气,结果发现,我俩惊人的相似——迷恋过王朔,迷恋过王小波,甚至偷偷敬佩过韩寒。

  有了这次相遇,我才懂得,其实当作家并不一定要读什么,关键要看你能从书中读到什么。我固执地相信,一本可以改变你人生的书,不管别人怎么评价,对你来说,它就是经典。一本能感动得让你热泪盈眶并发誓要做点什么的书,或许它写得不怎么纯,不怎么伟大,但它同样可以称为经典。

  经典是极其个人的。在个人审美体验里属于不朽,能让我们终生感动终生受益的书,它才能被称为经典。事实上,某些书是被某个集体或某个圈子按照其意志封为经典的,完全是“被经典”,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经典。对于那些我们还没出生便已被封为经典的作品,我想,还是依我们的心情或情趣来阅读吧,实在读不下去,可以扔一边去,丝毫不伤害我们的生活。

  ★许开祯

  作家,先后出版过《深宅活寡》《凉州往事》《大兵团》《人大代表》等小说10余部,近年来作品多以官场时政小说为主,有三部作品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最新作品为小说《打黑》。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