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攻克柏林“旗手”伊斯梅…
文学都柏林:王尔德的皮…
最新热门    
 
看柏林电影节的垂青与垂怜

时间:2010-2-24 13:14:44  来源:文汇报
摇的诗意,更是不可复制的,也是这些年来我们始终放不下温特伯格的原因。

  评的是背后的话语权

  以艺术为标准还是以政治为标准,影展的这道选择题做的是电影版图上的文章。从日本新浪潮算起,经过了中国大陆的第五代和第六代、香港地区电影、台湾地区电影,经过了伊朗、俄罗斯、罗马尼亚、土耳其等等……柏林影展以及与它同质的一系列欧洲艺术影展的“火”,在电影工业的外围烧了一个圈。艺术影展养活一群在工业环境下生存能力低下的摇篮宝宝,投桃报李,原是无可厚非的——前提是,那些当真是艺术的选择,至少,必须倚重美学层面的垂青。而今年的柏林影展一如既往地让人扫兴,便在于,艺术又一次成了烟雾弹,评的是地域、是话题,最后,还是政治。既是政治的选择,背后就有话语权,这话语权无关电影工业的格局,是塑造世人对工业腹地以外的电影风景的想象——从菲斯·阿金到策兰,从内厄·哈丹到卡普拉诺格鲁,我们是不是要约定俗成地以为,土耳其电影等于没故事没台词和挥霍的长镜头?土耳其电影还有没有第二种面目?上述几人皆是吃着法国学院派的奶水、拿着欧洲电影基金,奋战在柏林、戛纳和威尼斯,把这些新欧洲人捧成土耳其电影的宗师,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的人民答应了么?多少年来,俄罗斯人的长镜头让欧洲腹地的影评人欲仙欲死,从《母与子》到《回归》,以及今次的《如何结束这个夏天》,仿佛俄罗斯电影的传承,只剩塔可夫斯基一脉。竟是昆汀的电影让我们想起,还有爱森斯坦呢!又有多少人知道,俄罗斯国内出现过何其多精彩的类型片?若不是东邻日本,发达的美少年文化和影剧产业早就渗透进我们的娱乐生活,不然,要是借着德国人法国人的那扇窗,我们看到的东洋电影想必也是另外一番“艺术”风景吧?

  放出艺术的烟雾弹,玩政治标准的游戏,也就罢了;执着话语权柄,玩出指鹿为马的把戏,未免失方寸。这把戏玩得多了,影展的公信也就成了很傻很天真的笑话。话说回《影子写手》,波兰斯基自己的身影交叠着出现,时而是惶惶终日的影子写手,时而是被政敌攻讦的首相先生——奥斯维辛的记忆或风波不断的强暴案叠印在电影里。更有好事的,在这里看到了托尼·布莱尔和伊战的影子。现实的飞短流长让这电影非常地“不单纯”,有些时候,电影恰是因为这点“不纯粹”才格外有意思。就这一点来说,60岁的柏林影展终究值得我们开瓶香槟——为了那些有趣的电影,至于奖项,只当是个余兴节目。

  本报记者 柳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