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西哈努克与中国:曾亲自谱歌《怀念中国》(图)

时间:2010-2-26 13:09:40  来源:北京青年报

  来自新华社的报道,2月22日,柬埔寨国王诺罗敦·西哈莫尼上午乘专机离开金边前往北京,探望正在那里疗养的太皇诺罗敦·西哈努克夫妇。柬埔寨参议院议长谢辛、国会主席韩桑林和政府首相洪森及王室成员、中国驻柬埔寨大使张金凤等到机场送行。

  还是新华社的消息,2月8日,在农历新年即将来临之即,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看望柬埔寨太皇西哈努克和夫人。温家宝转达了胡锦涛主席对西哈努克夫妇的亲切问候和新春祝福。

  在这些之前,2009年10月1日上午,首都各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在天安门城楼上,出现了诺罗敦·西哈努克的身影。

  西哈努克是作为受邀观礼的外国贵宾出现在天安门城楼的,和他在一起的,还有他的夫人、太后莫尼列·西哈努克。两位贵宾虽然年事已高,但风度仍不减当年。

  怀人抚事,不由得回忆起三十多年前,亲王夫妇在中国访问时,我们随同两位贵宾拍摄新闻纪录电影工作中的点滴片断……

  -新影厂片库里保存影像最的外国元首

  中柬友谊绵绵流长,特别是西哈努克亲王担任王国政府首相以来,两国友谊飞速发展,这给新影提供了较多的摄制有关柬埔寨和西哈努克的纪录片的良好条件,从 1956年开始的《柬埔寨王国国家代表团访华》到1975年完成的《毛泽东主席会见西哈努克亲王等贵宾》以及《西哈努克亲王等回国》等长短纪录片35部,共118本。其中从1970年到1975年五年间就摄制了23部,共68本。这是在新影影片仓库里,保存最多、最完整的一个友好国家元首在中国活动的历史画卷。

  -神州大地上最红的“电影明星”

  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和我国交往较多的国家领导人之一就是柬埔寨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

  新影拍摄的最早的西哈努克的画面,是在1956年摄制的《柬埔寨王国国家代表团访华》纪录片,内容包括西哈努克亲王第一次率团到中国访问,周恩来总理和中央政府各部门负责人到机场迎接,毛泽东主席会见西哈努克亲王,两国首脑会谈等重大活动。

  1958年他再次访问中国,为中柬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互派大使达成协议,这一内容则编入另一部纪录片中。

  1960年新影出品的《欢迎西哈努克亲王》影片纪录了西哈努克亲王途经内蒙古到达北京车站,刘少奇主席和周恩来总理陪同贵宾乘敞蓬汽车去宾馆途中受到北京40万市民夹道欢迎的情景。影片还纪录了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与西哈努克会谈以及毛泽东主席会见贵宾等场面。《中柬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及《中柬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也是本影片的重要情节。

  1970年3月18日,在西哈努克访问法国、苏联期间,美国支持的朗诺集团在柬埔寨国内发动了政变。已经获得情报的苏联领导人直到西哈努克离开莫斯科飞往北京前,才把政变消息告知亲王。西哈努克夫妇得知国内政变情况后,深感惶惶,不知来日处境若何?3月19日上午,被废黜的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抵京时,周恩来总理、叶剑英、李先念等国家领导人和友好国家的46位驻华大使到机场迎接。当客人走下飞机,周总理迎上前去紧紧握着西哈努克的手说:我们已经知道柬埔寨国内发生政变的情况,请您放心,您永远是柬埔寨国家元首,我们永远承认您。这一次,和每次来中国一样,亲王在机场受到来访的国家元首的最高礼遇。

  鉴于当时形势,西哈努克决定留在北京,组成民族统一阵线,成立民族团结政府,亲王继任国家主席,宾努为内阁首相,乔森潘为副首相兼国防部长。内阁由十二位成员组成。会议决定将团结政府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设在北京,负责外交事务,争取外国支援,配合国内的政治和军事战略发展;另一部分设在柬埔寨解放区,领导柬埔寨人民与朗诺集团开展武装斗争。

  北京东交民巷15号曾经是法国驻北京公使馆,经过修缮后改为柬埔寨国家元首府。此后五年,西哈努克就在这儿生活、工作,处理柬埔寨国家大事,并经常到我全国各地参观、访问。从而成为新影摄影师手中电影机镜头跟踪的主要对象。

  七十年代初,街头巷尾流传着几句顺口溜: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越南电影飞机大炮,朝鲜电影哭哭笑笑,阿尔巴尼亚电影搂搂抱抱,中国最红的电影明星-西哈努克。这几句顺口溜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全国电影市场的状况。因为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国内所有的故事片都被扣上大毒草的帽子,勒令电影院禁止上映。只有新影摄制的《新闻简报》,还有反映国内外重大政治事件的纪录片占据着全国影院的银幕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