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评《拆弹部队》:反思只…
《拆弹部队》为何一枝独…
最新热门    
 
《拆弹部队》给中国电影人又一闷棍

时间:2010-3-9 14:19:57  来源:沈阳晚报

  美国当地时间3月7日晚,第8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于洛杉矶柯达剧院圆满落幕,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与前妻凯瑟琳·毕格罗的《拆弹部队》上演最终对决,意外败下阵来——《拆弹部队》共拿下了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在内的六项大奖,一雪金球奖落败之耻,而《阿凡达》只收获了三个可怜的技术奖项。

  不得不说,这便是好莱坞——并不是所有众望所归的东西都是最好的,它总是出乎意料、与众不同。

  那些对《阿凡达》佩服的五体投地的中国导演们,在默认“中国电影落后《阿凡达》50年”之后,又该承认落后《拆弹部队》多少年呢?同样,公众在中国导演的顶礼膜拜中,无限制地拔高《阿凡达》人性意义的同时,《拆弹部队》又该被赋予怎样的人性意义呢?

  带着这些问题,笔者想起了那部在一年之前看的《拆弹部队》——不用思考,这是一部典型的美国军事片,紧张的气氛、细致的画面、军人的刚性,如果必须要加点美国电影人对于人性或哲学的思考,我想,电影中美国军人关于战争的反思,是应当被升华到《阿凡达》的一样高度的。

  若是非要找出《拆弹部队》比《阿凡达》更强之处,那么笔者只能说是“真实”二字——真实的人性,要远远比科幻的人性更加来之不易,更加完美、更加值得珍惜和呵护。可以说,对于美国人而言,没有比伊拉克战争更能让人纠结的举国之事了——无论是主战派还是休战派,他们都在战争中反思。这种反思不是一味反对,更主要的,他们是在反思战争的手段能不能让世界更和平,抑或是战争给本国军人带来了什么样的不安与痛苦。落实于某个战士身上、某个连队身上,这种纠结则更为具体。《拆弹部队》就完成了这样的使命。

  在笔者看来,《拆弹部队》的大获全胜,其实正迎合了美国人对于战争思考的主流心理。不得不承认,平实冷峻的《拆弹部队》给了一味喜欢大制作的中国电影人们又一闷棍——让人噫嘘的大场面、完美绝伦的画面以及悦耳动听的音响,都取代不了真实的故事和现实人生,更取代不了电影对于战争与和平之间反反复复的深层反思。

  济北南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