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从“诽韩案”看影片《孔…
国办要求将观看爱国主义…
奥斯卡传记片审美探寻的…
最新热门    
 
影片审查权下放属地 各地影片不再进京“赶考”

时间:2010-3-13 10:32:54  来源:中国文化报

  近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下发了《关于改进和完善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电影片审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了“一备双审”制度,将部分影片的备案、初审工作下放到省级广电部门。有业内人士指出,在2009年中国电影票房总额破60亿元的消息还在鼓舞着很多中国电影人的士气时,广电总局此次权力下放的举措,意味着中国电影市场的政策环境更加宽松,对提高电影产业的运作效率、带动电影市场继续升温将起到积极作用。

  《通知》的“信号”意义

  《通知》指出,广电总局负责全国电影剧本(梗概)备案、影片审查的管理工作,广电总局电影审查机构负责影片的终审。各省级广电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电影剧本(梗概)备案、影片初审的管理工作,并成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和电影审查机构,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的上报、批复和影片的初审、上报。实行属地审查(吉林、广东、浙江、陕西、湖北和北京)的省级广电部门和电影审查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电影剧本(梗概)备案的上报、批复和影片的初审以及除重大革命和重大历史题材影片、重大文献纪录影片、中外合作影片外的各类影片的终审。

  显而易见,广电总局此次权力下放的举措,和近年来国产影片的迅猛发展直接相关。相比2002年中国电影100部的年产量,近几年国产影片的产量可谓突飞猛进:2007年,国产影片数量402部,2008年406部,2009年456部。不断刷新的影片数量在彰显国产电影创作渐趋繁荣的同时,广电总局的审查工作也日益繁重。“此次权力下放后,可以充分调动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也有利于更好地促进电影生产发展。”上海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周斌说。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周星也表示:“当国家相对比较开放、电影创作者的热情高涨、更多资本介入电影市场的时候,适度的简化审查手续、减少审批环节,是尊重艺术创作规律的表现,也符合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现实。”他认为,此次影片审查权利的下放,能增强地方发展电影产业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而在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赵宁宇看来,广电总局的这一举措,其本身的信号意义更大。

  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3月1日,全国电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对会议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当前我国电影产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要机遇,加快实现我国由电影生产大国向电影生产强国的历史性转变。“这一切都是非常强烈的信号,一系列政策的出台,都是为了给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使其抓住机会迅猛发展,随后可能还会有更多宽松的政策出台。”赵宁宇说。

  权利下放

  让拍电影更加顺畅

  虽然对于电影制作单位来说,由于《通知》刚下发不久,对其执行也刚开始,目前尚未遇到相关的具体问题,但权力下放使电影制作流程相对来说更加顺畅高效,已是不争的事实。

  拥有原创动漫品牌形象酷巴熊的四川成都牧鹰数码艺术设计有限公司,其第一部动画电影《寻找酷巴熊》目前已进入后期制作阶段,5月份即将在数字院线和电影频道播出。该公司总经理涂勇强告诉记者,去年影片的剧本梗概在广电总局的备案过程很顺利,“虽然一次通过,但周期也花了2个月左右”。

  涂勇强说,因为《寻找酷巴熊》是一部温情的儿童公益影片,立意积极向上,所以备案能够顺利通过。他认为《通知》是个好消息,除了缩短电影投入产出周期之外,也让电影制作单位对电影的题材内容持更加谨慎的态度,“如果没有十足把握或是非常好的剧本,同等条件下我们可能会选择自身更容易运作的题材内容”。他说:“虽然儿童动画电影一般以动画手法弘扬积极向上的精神,在备案审查方面风险不是很大,但因为对血腥、暴力等元素没有明确的限定,创作时把握好这个度也是很重要的。”

  据记者了解,其实早在几年前,广电总局就对浙江、广东、吉林、北京等省市下放了影片审查权,这些省市辖内出品的影片由当地广电局进行审查,即实行属地审查制。《通知》下发后,珠江电影集团副总经理陈一奇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广东省很早就和其他几个省份实行了属地审查,现在这个通知只是把这几个省的经验推广到了全国。”

  位于北京市的青年电影制片厂也在3年前实行了属地审查,该制片厂副厂长许祥云告诉记者,去年,实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