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丰子恺旧居保护开创“民办公助”模式

时间:2010-3-28 10:26:43  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家属出资置换旧居政府重视恢复保护 

  丰子恺旧居保护开创“民办公助”模式

  享誉海内外的艺术家丰子恺的旧居——上海卢湾区陕西南路39弄(长乐村)93号日月楼二楼、三楼终于由丰家后代出资置换,回归丰家,并将其办成丰子恺研究会资料室,开创了“民办公助”恢复名人旧居新模式。

  在今天召开的上海卢湾区丰子恺研究会成立大会上,丰子恺幼女丰一吟出任会长,使保护恢复丰子恺旧居的工作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丰子恺先生是漫画家、散文家、美术音乐教育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在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解放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首任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丰子恺作品风格独特,内涵深刻,耐人寻味,深受海内外读者的喜爱。

  日月楼这幢西班牙式三层小洋房是丰子恺一生居住时间最长(1954-1975年),也是最后定居的寓所。由于二楼室内阳台有一个梯形的凸口,既有南窗,又有东南、西南窗,还有天窗,安放书桌,可观日月。“好一座日月楼!”丰子恺正式给这座楼命名。他说:“楼名还有解放后遍地光明、日月普照的含义。”在顺口诵出“日月楼中日月长”下联后,国学家马一浮先生配了上联:“星河界里星河转”,还亲手书写了送给丰子恺。日月楼从此一直挂着这副对联。

  良好的环境,安定的生活,产生了丰硕的成果。迁入日月楼后,除生病外,丰子恺的笔从来没有停过(即使在十年浩劫期间也如此)。通常上午是他最佳的工作时间,在此他完成了皇皇巨著《护生画集》,与女儿丰一吟合作,译了俄国作家柯罗连科的长篇小说《我的同时代人的故事》全部1-4卷。后又从日文译了夏目漱石、石川啄木的作品。1961至1965年,译成了世界最早的长篇小说——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此外,还从俄文译了介绍中小学图画音乐的教学参考书,并出版了《听我唱歌难上难》、《子恺儿童漫画》、《丰子恺画集》。在“文革”期间他还偷偷从日文译了《大乘起信论新释》、《竹取物语》、《伊势物语》、《落洼物语》,写了《缘缘堂续笔》。

  丰子恺一家原本居住93号整幢房子,“文革”期间被勒令紧缩,后来住进好几户人家。丰子恺遭受迫害,积郁成病,于1975年离世。1978年,丰夫人和幼女丰一吟一家以调房形式搬出日月楼。

  2002年12月,为弘扬丰子恺的精神和艺术,“丰子恺艺林”在上海天山茶城开张。随后,丰氏家属产生希望收回丰子恺旧居对外开放的想法。2003年5月24日由丰一吟代表丰氏家属向市、区政府分别致函,建议恢复旧居原貌,作为纪念地对外开放。(本报2004年6月7日曾刊登长文《缘缘堂生机渐露日月楼期盼恢复》,呼吁保留上海珍贵文化遗产。)

  上海市、区领导非常重视这一呼声。卢湾区文化局专门作了调研,责成由区文物保护管理所与丰氏家属经常保持联系。2005年5月25日作为卢湾区第二批文物登记,“丰子恺旧居”挂牌。

  2007年5月,丰氏家属中有人决定出资置换长乐村旧居,经过家属艰辛的努力,由丰子恺之孙丰羽出资,终于在2008年底收回了93号的二楼和三楼之房,丰氏家属重返阔别三十年的日月楼。丰氏家属出资置换旧居的善举得到了相关文物保护管理部门的赞赏。丰一吟被评为2009年卢湾区文物保护先进个人。

  2009年2月10日,由卢湾区文化局召集上海市文管委、区房地局、民政局、规划局、街道、居委、物业、公安、消防等部门的领导和代表在旧居举行“丰子恺旧居开放、运行、修缮论证会”,使保护恢复名人旧居的工作进入有序阶段。上海市文管会、上海建筑装饰有限公司、美达装潢公司、卢湾区文物保护管理所等单位对旧居修复都给予了帮助;瑞金二路街道文化活动中心为丰研会常年无偿提供学术交流场所。2009年12月卢湾区文化局批复同意成立“上海卢湾区丰子恺研究会”。

  由于93号一楼还居住着3户人家,目前尚不具备旧居正式开放的条件,但丰氏家属已将收回的二楼房间辟为丰子恺研究会资料室,展出丰子恺生平、绘画、文学、艺术、译作和书法等,及具有代表性的漫画和书法复制品,还陈列丰子恺在民国时期出版的各类书籍。

  据悉,从3月20日起,丰子恺研究会资料室每周二、四、六、日10:00-16:30将免费接待参观者,为丰子恺研究者和热爱丰子恺的读者提供电子检索,查阅有关研究丰子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