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中肯首次合作在拉穆群岛…
最新热门    
 
西沙群岛发现大量水下文物 重要遗存50余处

时间:2010-4-5 12:30:1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西沙群岛发现大量水下文物 重要遗存50余处

  文物保护成为难题 高科技监控或是方向

  西沙群岛到底深藏着多少历史珍宝?一直是这片海域最深邃的秘密。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深入海底搜寻西沙水下文物的踪迹,不断为了解西沙水下文物宝藏补充最新的资料。截至目前,西沙群岛海域已发现水下文化重要遗存地点50余处。

  使用先进仪器普查水下文物

  行程约600海里,调查海域面积近7100平方公里,新发现水下文化遗存重要地点11处,这些数据是来自2009年5月中国水下考古队员进行的西沙群岛水下文物普查。

  西沙水下考古队队长、海南省文体厅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王亦平介绍,西沙水下文物普查工作基本覆盖了西沙群岛重点海域,随着西沙水下文物遗产的不断发现,普查工作还在继续。

  西沙水下文物普查使用了磁力仪、GPS定位仪、标尺,进行了潜水探摸、陆地信息采集、空中航测遥感等高科技立体搜寻。这样的装备水平在中国水下文化遗产普查史上还是首次。这次普查记录了每处遗址的时代、船货和位置,它们将成为日后遗址保护规划的重要依据。

  王亦平说,西沙水下文物分布比较密集。在长期自然与人为破坏的情况下,西沙水下沉船遗址已经难看到完整的船体。有些船沉没后,可能受到潮汐等因素的影响发生碰撞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沉在沙底的船保存情况相对较好,但珊瑚板附近的沉船残骸基本上被侵蚀殆尽。虽然古沉船本身和许多文物不能被完整地保存下来,但是普查中可见的文物遗迹,已经能让我们了解水下文物的商船航向、船货、文物分布等珍贵的历史信息。

  水下文物普查中发现的文物时间跨度从南宋直至近代,包括瓷器、铁器、铜器等门类,基本没有新的器物类型。

  海底文物正面临保护难题

  从1998年开始,国家文物局对西沙文物采取抢救性挖掘措施,已运回万余件文物。西沙水下文化遗产数量大、分布范围广,且远离大陆,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的安全挑战极大。“鞭长莫及”,第三次西沙水下文物普查顾问、福建省考古所所长栗建安用这四个字来概括目前西沙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最大困境。

  西沙群岛位于海南岛东南面180多海里,海域面积50多万平方海里,由30多处岛屿、沙洲、礁、滩组成。在这片辽阔的水域下,有着数量众多的沉船遗址。西沙水域海水清澈,在许多岛礁周围,站在船上就可以看到海中散落的文物,有的遗址甚至距离海面只有几十厘米。面对“一眼可见”的宝物,大批盗捞者十几年来一直在疯狂打捞水下文物。

  高盐度的海水对文物产生巨大的腐蚀作用。泥沙、海洋生物附着在文物表面,严重破坏瓷器的釉质、腐蚀金属器皿,甚至将文物胶结成块,无法剥离。文物打捞出水后,需要进行复杂的脱盐、脱水处理,否则木质品会很快坏掉,瓷器、铜器等也会受到很大影响。一心求发财的人不管不顾,结果大批的文物一出水即惨遭破坏。

  原址保护是保护水下文物的最好方式,但是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令水下珍宝不能安睡。

  高科技监控或许是未来方向

  王亦平认为,西沙群岛未来可以建立许多个分级文物保护单位,把各个点连接起来,顺着丝绸之路延伸下去,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传播带。这对海南岛、沿线国家和港口城市都有重要意义。

  西沙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被列为“十二五”规划的一项重点任务,是否引进高科技监控系统是专家们探讨的一个方向。一位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国家打算在西沙群岛进行海上文物安全监控试点工作,目前正在做申报立项的准备工作。

  据说地中海有高科技水下监控体系,可以通过地面空中遥感技术监测水下文物。王亦平认为,远海的水下文物保护在世界范围内都算是个难题。地中海采用的高科技水下监控系统监控的海域离陆地较近,能否适用于西沙水下文物保护要看具体情况。

  舒欣

  (据《世界新闻报》报道)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