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恐归族”是庸人自扰
多人自称曹操后人 曹操…
小学生个人自我介绍范文
最新热门    
 
“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茶馆》

时间:2010-4-12 9:48:20  来源:外滩画报

  “各人自扫门前雪”的《茶馆》

  北京人艺复排话剧《茶馆》再次演出,是为了纪念在人艺上演600 场,以及逝去的理想、变迁的时代,乃至更多。

  3 月,北京人艺复排话剧《茶馆》再次演出,为了纪念在人艺上演600 场,这次的演出阵容强大,梁冠华饰王利发、濮存昕饰常四爷、冯远征饰松二爷、杨立新饰秦仲义、何冰饰刘麻子、吴刚饰唐铁嘴、王刚饰二德子、李士龙饰李三、严燕生饰庞太监,个个都是话剧界的新一代“戏骨”。

  上学时看《茶馆》剧本并没有特别大的兴致。那时更爱观摩的是西方戏剧,表现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尤金·奥尼尔、尤奈斯库、萨特、品特、贝克特,哪个残酷、绝望、刺激就喜欢哪个。毕业几年以后,当年言必谈文学、戏剧、心理、行动线索的同学,如今偶然聚在一起,谈近况,谈最近的天气如何反常、最近的爱如何不爱、最近的工如何作、最近的望如何失、最近的价如何涨。也有那么些人,各自做着各自的事,默默留着文艺理想,但都赧于没拿得出手的作品,在创作上无法相互吹捧,只好相约观摩别人的成品,或对弱智之作抨击,或以赏析经典确保犹存的鉴赏力,或仅仅是保持文艺的态度。组织观摩《茶馆》的朋友就属于“那么些人”,占了左边第二排几乎一整排的位置。

  《茶馆》是群像剧,每个人出来,只是一小段演出,一个切片。形形色色的文化世相,常能把暗含着的种种政治信息传递给人们。老舍选择了用他熟悉的小人物来折射旧中国社会政治的变迁。在《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里,他说: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出戏虽只有三幕,可是写了五十来年的变迁。在这些变迁里,没法子躲开政治问题。可是,我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描写他们的促进或促退。我也不十分懂政治。我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那么,我要是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里,用他们生活上的变迁反映社会的变迁,不就侧面地透露出一些政治消息吗?”

  《茶馆》共三幕,每幕戏都取用同一个场景—旧北京城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里。三幕戏的故事彼此相隔很长的时间:第一幕发生在晚清光绪朝的戊戌年;第二幕戏,发生在十几年后的北洋军阀割据时期;第三幕戏,发生在距第二幕30 多年、抗战结束后的国民党统治时期。

  林兆华的复排版本基本沿袭了焦菊隐版本的所有调度。由于老舍剧本的功底、导演版本多年的实践、强大的演员阵容,这无论如何都该是场无过无失的话剧。

  第一幕人物多,开场为交待各个人物关系与性格。新的版本把诸多演员安排在一起,但你演你的、我演我的,感觉衔接不到一块去,有点儿滞。演员与演员间的交接不流畅,一拨人物与另一拨之间有所空隙,总觉得也许能排得更一气呵成。三幕因为茶馆的萧条,人物都是一轮轮出来,出场有层次感,就会觉得演得比较明白。

  戏里都是大腕,但没有感到谁跟谁在角力,都是尽力在塑造人物。老舍的台词太经典,令人叫绝。严燕生演的庞太监、冯远征演的松二爷,均很生动。饰演小金宝的演员年纪稍微有点不符,但那股风尘劲和不吝劲是亮点。

  茶馆的装潢几经变更,“莫谈国事”的条幅历经三个时代依然存在,倒是挺讽刺也有教育意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但国家的兴亡好像在这里和匹夫们都没什么关系,他们只是适应环境,而不是创造条件改变环境。老板王利发的这种缩头心态是大多数旧社会中国民众的心态,从众、屈服,在强权下能躲闪就躲闪,自己尽量不要造成麻烦,对别的麻烦人物也要尽量避免。他们一生不会做坏事,甚至有隐约的好心肠,他们做的最坏的事就是不思考和逃避。

  关于这种“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态度,鲁迅曾作过解释:“这乃是教人要奉公,纳税,输捐,安分,不可怠慢,不可不平,尤其是不要管闲事。”在时代的凋零下,谁可以安身立命地自保呢?那些圆滑的、懂得踩着别人脑袋往上钻营的人或者可以存活,但茶馆里那些手无寸铁的小百姓却是永远的弱势。

  常四爷被宫里的密探抓走,王利发们不敢挺身而出;一堆学生进茶馆避难,王利发们把他们赶走了,他们也不收容学生。最终,王利发自尽在各路压迫来临的晚上。活了大半辈子,他救不了自己,也没有人可以出手相救。这个悲凉的时代的晚上,他终于倦于微笑、疲于奔命。舞台灯暗。《茶馆》落幕。掌声经久不息。我想起的是戏外剧作家与戏内茶馆老板的巧合,他们都在绝望里结束了自己的人生。

  文/刘谧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