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李存葆拒绝翻拍《高山下的花环》 批文坛太浮躁

时间:2010-4-13 14:08:58  来源:西安晚报

  李存葆,中国文坛上赫赫有名的“读书将军”,曾以《高山下的花环》《山中,那十九座坟茔》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然而,生活中的李存葆却平淡低调,大部分时间他谢绝媒体采访,因为“作家写好自己的东西就行,没必要说太多”。日前,李存葆带领的中国作家“走进红色岁月”采风团来到延安,记者和他聊了起来,他说不接受采访,但很愿意跟后辈聊天——

  更关注自然生态和人性生态

  上世纪八十年代,小说《高山下的花环》问世,剧中梁三喜、靳开来等人物形象成为那一时代经典的英雄形象,这部作品就是李存葆的成名之作。虽然以小说享誉文坛,李存葆却从1995年开始回归散文创作。

  近年来,他创作的《我为捕虎者说》《鲸殇》《祖槐》《沂蒙匪事》《飘逝的绝唱》等作品相继获奖,在中国文坛影响广泛,用作家自己的话说就是“换一种调子在歌唱”。“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我分管教学,虽然领导不要求我坐班,可是时间还是有限,虽然社会活动能免则免,但毕竟有时无法推托,相比之下就没时间写大部头的小说了。而且一个作家也不能总是用一个调子歌唱,读者听长了会烦的,必须要敢于尝试、求新求变。”

  李存葆告诉记者,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他的散文就开始关注起自然生态和人性生态,“其实散文比小说更难写,因为这是在用自己的良知和心灵的高度去写。散文贵在真诚,我们的散文应该更贴近中国人的生活,也应该更关注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与种种困境。散文里应该有情感的浓度、哲学的深度,应该有作家的正义和良知,所以我更加关注自然生态和人性生态”。

  当今文坛太浮躁了

  如果说《我为捕虎者说》《鲸殇》等作品代表李存葆关注的自然生态,那么《永难凋谢的罂粟花》则是关注人性生态的代表作。这篇散文解读了传奇小说《金瓶梅》,作者以饱含人文关怀的笔触,解读历史,解读社会,曾引起很大的反响。

  李存葆告诉记者,《金瓶梅》研究学会建议他像刘心武上《百家讲坛》解读《红楼梦》那样,推出《金瓶梅》研究专辑,甚至也同样成为学术明星。但他拒绝了,李存葆说:“文章不为稻粱谋,我愿意写的我就写,不能为市场而写。至于《百家讲坛》,我这口地道的山东话,还是不上为好了。”他的性情由此可见。

  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文学最被推崇时走上文坛的作家,李存葆认为当今文坛“不是一般得浮躁,而是太浮躁了。当纯文学走向市场,越来越多的作家为了名为了利,为了拿稿费而写作时,文学也就不那么纯粹了。很多人找到我,要重新翻拍《高山下的花环》,可都被我推掉了,炒冷饭实在没有什么意思,文学的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人可能也欣赏不了那个年代的作品。”

  我的散文是写给文化人“把玩”的

  李存葆生性低调,对于媒体的采访他是能推则推,“文坛上的确有人喜欢炒作,但那是别人的事儿,我不想太多评论。作家不是社会活动家,文章不能靠炒作,还是想法让自己静下心来写点东西为好”。他说自己目前的标准就是写点能让人记住的散文,“我的散文不是休闲散文,很难让人们茶余饭后看罢一笑,我是想让一些文化人灯下把玩和思考的”。

  那么还打算写长篇小说吗?他大手一挥:“写,但没弄出来的事儿就先不说了,等写出来再说。”

  文/图 记者 张静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