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让爱情甜蜜的家居风水布…
大学生村官发言稿:有一…
最新热门    
 
《甜蜜蜜》创作者庄奴:别为几千元伤害邓丽君

时间:2010-4-25 11:21:01  来源:扬子晚报

  庄奴,台湾著名词作家。原名王景羲(抗战时候,曾经改为黄河,因为抗战时期要保卫家乡、保卫黄河),1921年出生于北京,1943年加入抗日队伍,1949年到台湾,后由一名记者成长为一名词作家。邓丽君演唱的《小城故事》、《垄上行》、《甜蜜蜜》、《又见炊烟 》等歌的歌词就是出自庄奴之手;费翔演唱的《冬天里的一把火》也由庄奴作词。庄奴写词五十载,作品超过 3000首,至今笔耕不辍,被称为“与时间赛跑的老人”。

  5月8日,邓丽君逝世15周年忌日。各地的纪念活动,正如潮水一般展开。而南京,将于5月21日在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原乡情浓”永远的邓丽君·庄奴经典作品海峡两岸明星演唱会》。昨日,90高龄、在台湾有“词坛泰斗”之称的庄奴先生首次亲赴南京,在接受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时,吐露对邓丽君这位爱徒永远的思念和尊重。

  人们常常说,“没有庄奴,就没有邓丽君”,因为《甜蜜蜜》、《又见炊烟》、《小城故事》这些“邓丽君歌曲”,词作均出自庄奴之手。但庄奴——这位谦虚可爱的老人,却只肯说:因为她的光辉,使我也沾了光。

  别为几千元钱伤害“邓丽君”

  近年来,庄奴为了各类纪念邓丽君的活动,以年迈之躯奔走在祖国大陆的各个城市。丝毫不见倦态的庄老说,这是机遇也是缘分。记得有次在重庆的演出,他低调地坐在一个角落,却被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认了出来,老太立即奔过去,热情万分地道:“哎呀,原来你在这里”。有次在贵阳,一位歌迷向他倾吐对邓丽君的思念:“听到邓丽君去世的消息,我们几个三四十岁的大男人,当时抱头痛哭”……在这个奔走的过程中,他不断感受着这个词——“永远的邓丽君”。

  但是也有不和谐音。

  记者跟他聊到最近“搜狐网”和“香港海外丽君艺术研究会有限公司”携手举行“寻找邓丽君传人”纪念性活动,正在各地君迷热烈参与之际,组委会却接到一份来自“台湾财团法人邓丽君文教基金会”的声明,指责这项活动没有得到他们的授权,并指责担任“艺术顾问”的国宝级钢琴大师刘诗昆为纪念邓丽君而所做的一切。

  谈及此,庄奴有些激动:“我跟他们说过,这些巡回演出邓丽君歌曲的单位,都是邓家的兄弟,应该感谢人家为纪念邓丽君所付出的努力。千万别为几千元、一万元,与人家对簿公堂。最后,伤害的可能不是别人,恰恰把邓丽君的芳名破坏了。我听到这些事,总是非常痛心。这样你告我,我告你,为了一点钱算什么?”老先生进一步说,邓丽君文教基金会要赚钱其实并不难,比如在北京开一个“邓丽君之友咖啡馆”,展示遗物、音像作品,放些纪念品,卖卖咖啡,都可以发财,“为了一些纪念活动,去跟人家要些小钱,实在太可怜了。”

  听闻刘诗昆将于6月15日在香港红馆举行纪念邓丽君逝世十五周年专场活动“刘诗昆和他的朋友们”后,庄奴很高兴地表示,希望能有时间到现场参加;同时,他也希望刘诗昆能捧场5月21日南京的“原乡情浓”音乐会。

  庄奴邓丽君仅有一面之缘

  邓丽君80%的歌曲都出自庄奴的手笔。常人的印象中,两人肯定是常来常往、切磋音乐。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两人仅有一面之缘,而且是在邓丽君少时参加歌唱比赛时,庄奴作为评委出现在评审席上。

  这是为什么?

  庄奴对此无奈却又坦然。他对记者说,当时家中病妻拖累,让自己难以见客。邓丽君当时要求过很多次要来看望,他始终婉言谢绝。于是两人一直书信往来,有时不过是简单的问候,有时则是认真的谈艺。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虽然一生创作了3000多首词,而且大多数词作都传唱不衰,但庄奴却没有因此富裕,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再加上前妻常年生病,庄奴被迫多次搬家。在搬迁的过程中,邓丽君的书信竟然丢失殆尽,现在一封也找不到了。

  在台湾,想见庄奴的歌星自然很多,但基本上没人见得到他。“不是我有架子,而怕心静不下来。你想见了之后,又要请吃饭,又要喝咖啡、跳舞,心如何静得下来?所以,我是任何人都不见。”最疯狂的时候,他每天可以写七八首歌词。

  在众多歌星中,邓丽君显然在庄老心目中地位独特。即便到了今天,他仍然“非常仰慕、非常敬重、非常思念她”,“人生境界真善美,邓丽君已包括。由于她的光辉,使我也沾了光”。在两人的书信往来中,他一直感受到她的朴实、诚恳、敬业,有次他谈及她,竟情不自禁流下了眼泪,“从写歌词的立场来说,我真情真意投入写出来的作品,她真情真意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