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朱虹答问:加快发展广播影视产业急需金融支持

时间:2010-5-3 10:47: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4月22日电  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日前就《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出台答记者问,答问全文如下。

  近日,中宣部、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94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该文件的出台,对加快广播影视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将对广播影视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一、《指导意见》的出台背景是什么?

  《指导意见》的出台,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

  1、文化产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党的十六大以来,按照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战略部署,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逐步增加,经济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日益明显。在国际金融危机中,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需大幅度降低,不少传统产业增速放缓,而文化产业却逆势上扬,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2、文化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目前,我国很多产业都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文化产业是少数几个总供给还远远不能满足总需求的朝阳产业之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文化领域表现得特别突出。特别是我国人均GDP已突破3000美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井喷”态势,而我们能提供的优秀文化产品相比之下还太少。

  3、文化产业正在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目前,我们正在从过去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经济增长,转变为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特别是要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抓住了文化产业,就抓住了调整经济结构的突破口。而且,文化产业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是典型的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可以说,文化产业是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不仅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文化条件,而且能够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途径新空间,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和突破口。

  4、文化产业和金融业可以实现双赢。金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力支持,使得金融成为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文化产业是蓬勃兴起的朝阳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投资于文化产业,不仅安全可靠,能获得可观的收益和回报,还能推进金融产品的创新,改进金融服务,提高金融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金融业和文化产业双赢。

  正是基于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作用的认识,为更快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实现金融资本与文化产业的有效对接,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对我国文化产业的金融服务,中宣部、中国人民银行、广电总局等九部委联合制定出台了《指导意见》。

  二、《指导意见》对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指导意见》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首部实现金融和文化产业相结合的指导性文件,继《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后,国家支持包括广播影视在内的文化产业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对广播影视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指导意见》公布后,深沪股市广电版块全线飘红,华谊兄弟更是以8.7%涨幅处于文化传媒板块的领先位置。这充分说明《指导意见》对广播影视产业的重大影响。

  广播影视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独特的影响力及传播力,其快速健康发展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产业、信息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我国广播影视产业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体制机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活力不断增强,广播影视收入连续多年以两位数的速度高速增长,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产业支撑技术不断创新,建成世界上覆盖人口最多,多种技术手段并用,多层次、现代化的广播影视传输覆盖体系;新兴媒体快速发展,网络广播、网络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正在成为广播影视产业新的增长点等。目前,无论是从内容产品的生产制作量,还是从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用户规模来看,我国都已经成为世界广播影视大国。

  广播影视产业在取得发展成绩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如广播影视企业普遍规模较小,发展资金不足,产业链还不够完整,以版权等无形资产为主的广播影视产品缺乏普遍认可的价值评估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