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彦福是清末民初誉满鲁东的京剧花旦,在潍坊当地曾有句尽人皆知的口头禅,叫“彦福上了台,闺女媳妇跑掉鞋”。据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志》记载:“孙彦福(1879—1959),真名孙作楫,孙彦福为艺名,潍县(今寒亭区)高里镇东南孙人。4岁丧父,后为家庭生活所迫,母亲把两个姐姐送人做了童养媳。他跟着母亲去逃荒要饭,到了山东省诸城县泊里街(今属胶南县)定居,被人介绍给当地张大友京剧班学戏,主演旦角……”
孙彦福扮演的多是花旦,这种角色除了演技高超,还要貌美。从前有句话叫做“三分头面七分脚”,就是说衡量一个女子是否美丽,首先要看脚的大小,脸蛋身形长得再好看,倘若有一双大脚,那就很难找到婆家;只要缠一双“三寸金莲”,哪怕是个大麻脸,也算是上等人材。孙彦福作为一个男子汉,要演惹人喜爱的少女,总不能削足适履,只好“弄虚作假”了。他用木头做一“三寸金莲”套在脚上,为了不使自己那双天然脚影响裤腿罗裙,只好把“金莲”穿在脚尖上,用脚尖再踩了“金莲”来表演复杂的舞台动作,这可要比现在的芭蕾舞难上百倍。
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彦福勤学苦练,3年功到艺成,练就了夏穿棉衣登台不流汗,冬着春装上场照样演出的本领。经过几年的努力,孙彦福还练就了一套“金莲飞燕”的绝技。高超的表演技巧,加上他那天生的女儿模样,出台一亮相,真似瑶池仙女,那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向全场一扫,会使人感到“她”已经瞥见了自己,不用再唱,就足以使人神往魂销。每演到妙处,台下看戏的人竟情不自禁地随着“她”摆动起来。特别是“她”入相的那一招,长袖向后一甩,一个闪身,飘然逝去,能使台下观众忽地跃起身来。
京剧流入潍县,只有百年历史,这里原是昆腔、梆子、老徽调等占着戏曲界的主要阵地。晚清同治末年,北京有个叫李万隆的京剧艺人,来潍县成立了第一个京剧班,由于演出比原来的地方戏更受欢迎,很快普及开来。这个时候,孙彦福在诸城张大友的戏班,3年艺满,按照契约规定又在戏班唱了3年戏,随后他谢绝了张大友的高薪留用,伴母返乡。他随戏班去昌邑演出,得到城西一个和尚资助,建起“四喜班”,不到3年的时间,戏班就发展到80余人。
1925年,山东督办张宗昌在济南为其父七十大寿办堂会,在督办府连唱了三天大戏。上北京请了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这些角儿唱前台,演给达官贵人看。还上东县请来了“潍县梅兰芳”孙彦福,让他唱后台,演给家眷女流看。
孙彦福演的是《双合印》。在此戏中,他饰演李瑞莲,用高难度的武功、做功、唱功,把李瑞莲的勇敢机智、仗义豪侠表现得淋漓尽致。
事有凑巧,前台戏毕,梅先生到后台闲看,看到了台上正演《双合印》的孙彦福。庄户演员的唱工、做工,都把他深深吸引,心生爱才之意。惜乎京城另有任务,行色匆匆,梅先生想与彦福见见面的机会,失之交臂。时隔多日,正在帘外演出的孙彦福,突然收到一封来自北京的信。上写:潍县四喜班、孙君拆。打开一看,大意是说:看了孙君《双合印》,不胜敬佩。君做工精细,唱工感人。学生愿与君切磋技艺。因返京仓促,未及晤面,憾甚。不好以艺名相称,故有“孙君亲拆”字样,乞谅。信的末尾,端端正正写着五个俊秀小楷:梅兰芳拜书。
孙彦福不识字,同伴为他念信后,他高兴地说,梅先生是京剧大师,自己是个庄户演员,梅先生自称“学生”,我算啥?自愧不如啊。同伴们说:“老兄,话不能那么说。北京有个梅兰芳。潍县不是也有个庄户梅兰芳吗!两个梅兰芳,一样放异香!”
在孙彦福带领下,“四喜班”长年活跃在山东半岛和昌潍一带农村。孙彦福为了腾点工夫开拓戏路,便把班头这差事让给了别人,自己甘心当演员,不论什么剧目,有空就学。他一个文盲,全凭听、记,竟掌握了360多出折子戏。他戏路宽广,最拿手的有《战宛城》、《双怀印》、《十三妹》、《天女散花》、《拾玉镯》、《红娘》、《穆桂英挂帅》等。群众中,曾流传着“没有彦福出,不算一台戏”、“彦福上了台,闺女媳妇跑掉鞋”等佳话!
北京有个梅兰芳。潍县不是也有个庄户梅兰芳吗!两个梅兰芳,一样放异香!
于正军 陈正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