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王钟霖《济南七十二名泉考》孤本现世补史遗

时间:2010-5-23 12:45:17  来源:齐鲁晚报

  泉水对济南人来说是个道之不尽的话题,自古就有七十二名泉之说,但泉水实际总数近700个。所谓七十二名泉的来由,一般认为始见于金代的《名泉碑》,其后明人晏璧作《济南七十二泉诗》,清人郝植恭作《济南七十二泉记》,虽然所记名目多有差别,却自此成为泉水数量众多的代称。笔者近日刚刚得到一本详细记述济南七十二名泉的孤本《济南七十二名泉考》,作者为清同治年间的盐运分使王钟霖。他的记述不仅详细描述了晚清时期济南名泉的喷涌盛况,而且弥补了前人对济南名泉考证的许多缺憾。

  -孤本现世补史遗

  清代同治八年(1869年),蓟州(今天津蓟州)盐运分使王钟霖(字雨生)回到了家乡济南。当年二月,作为一个书法家和文人,他为趵突泉题写了“第一泉”碑刻后,又作《第一泉记》指出,天下名泉虽多,但趵突泉才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名泉”,并且“济南随地出泉,不止七十二也”。于是在此后的日子里,王钟霖开始了对济南名泉的实地考察。

  经过考察他发现,以前所记载的七十二名泉遗漏了很多重要的泉水,并且仅是济南城内的泉水就难以尽述。据王钟霖所知,当时正在喷涌的就达100 多个,除此以外,“隐而不闻见者仍不少也”。假如要是连同远城的泉水一并考察,必将是一项浩繁庞杂的工作,个人力量很难完成。所以不如干脆“舍远而取近”,将济南府城附近的重要泉水加以选择汇录,从而为乡邦留下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

  这项工作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王钟霖晚年才基本完成了稿本,他把自己的著作命名为《济南七十二名泉考》。但是限于财力,书成以后却没能刊行,仅留下稿本在很小的范围内流传。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此书如同李清照父亲李格非的《历下水记》一样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加之此书也没有被史志记载,后人自然也就无法了解这段史实了。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光绪己卯年(1879年)的春天,王钟霖的一个热心读者全文抄录了这部著作;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个抄本辗转各地,在经历了100多年的岁月蹉跎后,竟被完整保存了下来,成为了一册孤传的珍贵古籍文献。

  -此书与众大不同

  翻开这本泛黄的古书,与以往的典籍相比较,我们惊讶地发现它是如此翔实和富有文采。无论是金代《名泉碑》还是郝植恭的《济南七十二名泉记》,都仅仅是列出了泉水的名目并大致记载了所处的方位,导致后人无法了解当时具体的情况,甚至因为古今地名的变化,许多泉水根本就无法查考如今具体的位置。而王钟霖在他的著作中,弥补了这些历史缺憾。

  王钟霖在书中告诉我们,早在道光十六年(1836年),济南知府王镇(字中峰)就十分重视泉水的考察和保护,他在疏浚诸多泉池后,著作了《名泉略》,如今已经失传。王钟霖将七十二名泉分为两个部分加以介绍,详细描述了他心目中的济南七十二名泉的具体位置、名称沿革、传说故事和喷涌状况。其中,第一部分是府城内的36个名泉,包括西城外的趵突泉;第二部分是府城墙外和近郊南至玉函山、北至鹊华二山、东至龙洞佛峪、西至剪子巷的36个名泉;此外,还附有桂馥发掘的“七十三泉”和山东按察使长笏臣命名的“香椿泉”两个新泉,共计列举了74个泉目。

  此外,王钟霖所认定的名泉,与《名泉碑》、晏璧、郝植恭等区别很大,一方面是因为王钟霖以府城为主考察;另一方面,即便府城附近的泉水也是有目的地加以取舍,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认知体系。他所列举的府城内泉池特色鲜明,比如高都司巷的毓秀泉、布政司旁的惠民泉、按察司内的洗心泉、济南书院里的名士泉、太平寺街上的宜男泉、历下亭边的大方泉、学府东北的秋柳泉等等,过去从未有史料记载。其他如泮池泉原名为流玉泉,放生池泉原名功德泉等等不能一一尽述。

  府城附近的泉水选择也很有独到之处,比如鹊山下的鹊山泉,王钟霖就重点提到说,此泉史志从未记载,自己是“特意补之”,以便和华不注山下的华泉相媲美。其他如张养浩云庄中的云锦泉、青门外的青龙泉、北园五柳闸间的五柳泉、黑虎泉西侧的魁泉等等,都是前所未闻。

  -名泉流淌千古事

  王钟霖笔下的趵突泉,是“四时喷涌若雷雨声”,并且“天下所谓第一、第二泉者”,皆不及趵突泉。他记载说,泉边一代诗宗元好问所修的吕祖祠,是明代御史中丞李戴(字对泉)重修的。李戴年轻时曾遇有道之士,对他说日后我们可在泉边相见,等到他来济南任职瞻仰庙内吕祖像时,这才恍然大悟自己当年碰到的是仙人吕洞宾。于是他便整治泉池重修庙宇,并题对联说“胜地自从开府辟,仙人原为对泉来”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