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成都6月12日电(郑启友 阳明)“要不是经过专家鉴定,我还不知道这幅甲骨文书法作品就是甲骨学家、古史学家、‘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宾的真迹。”11日,家住四川宜宾县横江镇的胡先生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高兴地告诉记者。
胡先生小心翼翼地褪去塑料口袋,打开报纸包裹着的书法作品,按顺序一一小心铺开,向记者展示了自己收藏的“宝贝”。记者看到,这幅甲骨文书法作品纸张颜色已泛黄且周边有些破损,但其他地方还比较完整。
“10多年前,我弟弟在家里洗澡时,无意间在松动的砖墙里发现这幅甲骨文书法作品,由于不认识上面的字体,几乎没有对外人透露过。”胡先生说,当时,家人估计这是自己的曾外祖父李德飏遗留下来的。
李德飏,字龙言(1867-1950),宜宾县横江区回龙乡(今复龙镇)人。李德飏之父很有学问,一直在地方教书,德飏自幼即从文读,稍长,喜欢经史研究,注重天文、地理之学,尤好收藏金石、书、画经典之物。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李德飏考中文生,光绪三十年入云南昭通书院掌教,期间与得意弟子赵华杰交谊甚好。1911年6月赵华杰(同盟会员)从日本留学回国,在横江关河流域发动反清起义,李德飏积极相助,为其出谋划策,并且捐献钱财,支持赵华杰的活动。辛亥革命后,李德飏无意政治,遂立身从教,由于学识渊博,从教的五十年中,受聘于宜宾城内和西南各大学校。1944年,国民党中央甲骨文字研究院迁来宜宾李庄,院长董作宾得知重庆庆云堂出版的通书作者为李德飏 ,便专程前往回龙拜访他。拜访期间,董作宾发现李德飏早期协助父亲制造的浑天仪,用紫铜制造,重约五十斤,上面布有天顶、地壳、赤道线、太阳公转、自转、七政经纬、日月运行、星斗转移、四时八节、廿四节气等天文图案,十分精致,轴上还刻有“明东公监制”。李德飏将“浑天仪”赠送给了董作宾,董作宾当时就留下一幅墨宝作为回赠给了李德飏。
胡先生说,1950年,曾外祖父李德飏去世后,这幅墨宝就没有了下落。“由于不认识上面的字,就不知道具体的内容,所以一直以来几乎没有对外人透露过。”
为了求证作品的文字内容,胡先生持藏品专门请教了宜宾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宜宾市文化局创作室主任张兴明。张兴明告诉他,这幅甲骨文书法作品称为“龙门对”。也就是说对联的字数多了,不能直书一行,则写为两行,上条由右而左,头行字多末行字少。下条由左而右,亦头行字多,末行字少,相对挂起,对联像个“门”字,故称之为“龙门对”。作品上款为“龙言先生大方家正之”,作品上枝为“天文传新观天日月星晨众象昔有七政历”,下枝为“龟学名山示人东西南北四方今之五行家”,作品下款为“三十年一月辛未作宾集契文”。
今年6月5、6日,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故宫书画部的副主任金运昌随央视“寻宝—走进宜宾”节目来到宜宾。胡先生当面请教了金运昌以证作品真伪。
金运昌在鉴定后说,“这幅作品是董作宾真迹。”这幅作品字形生动有致,各尽其态,富有变化而又自然潇洒,不愧为甲骨文书法中的杰作。从文字内容来看,是作者高度赞扬李龙言在天文、地理之学的造诣所作的甲骨文书法作品。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