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前外长李肇星赋诗悼地震…
变性舞蹈家十年心路 金…
《吴建民外交作品系列》…
李肇星:“星爷”的幸福…
最新热门    
 
李肇星:我们要爱自己的祖国,这是最重要的

时间:2010-7-3 10:52:11  来源:光明网-中华读书报

  我是为中国人民服务的,也是为世界进步服务的

  李肇星:我们要爱自己的祖国,这是最重要的

  要干好一件事,必须多学习,既要好好学习自己祖国的先进文化,也要学习其他国家优秀的民俗或者文明,先从最简单的东西学习,打好自己工作的基本功。这是全国人大常委、外事委主任,前外交部长李肇星近日在“中外名家讲习堂”演讲时,面对500多位大中型企业高管们所发出的肺腑之言。李肇星的这次演讲题目是“胸怀国家发展纵横外交人生”,他从自己43年的外交生涯的点滴小事中,总结出了一些关于国家民族、人生哲学等诸多宝贵经验。

  尽管李肇星操着浓浓的山东口音,尽管听众都是大中型企业负责人,但演讲现场座无虚席,整个演讲过程中没有半点杂音,除了不想漏掉或错过演讲的内容之外,大家都对年过古稀的李肇星一贯的平民作风、谦逊好学、幽默风趣和注重细节等诸多品质,抱有深深的崇拜与敬意。

  干好一件事,必须多学习

  李肇星说,要干好一件事,必须多学习,既要好好学习自己祖国的先进文化,也要学习其他国家优秀的民俗或者文明。要先从最简单的东西学习,注重基本调研。有时候越简单的东西越重要、越敏感,但往往被忽视。

  在外交部工作了共43年的李肇星,到第42年的时候,有一天上班,他突然问自己——现在全世界有多少个国家?其实他回答不了这个问题,但也不想承认,或者不愿意让部下知道。于是就问部下,部下还以为是领导在考察干部呢。当时的一位姓罗的司长说:“报告部长,全世界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李肇星说:“小罗,看起来你是不知道,我没问你地区,我问的是国家。”随后,李部长又问一位姓刘的司长,“小刘”说:“联合国一共有162个成员国。”李肇星说,你怎么回答这个?我没有问你联合国有多少成员?我只问你全世界有多少个国家?其实,对于不知道的问题,正确的回答就是“不知道”,孔子说过“不知为不知”嘛,不要会什么就说什么。

  第二天,李肇星带着罗司长、刘司长三人一起,查资料、学习,最终一致意见是,全世界共有196个国家,但联合国只承认有162个成员国。实际上,国际上至今对什么叫“国家”这个简单的问题也没一个一致的解答。李肇星说,越是简单的问题越不容易回答。联合国中的巴勒斯坦,中国坚决支持巴勒斯坦的合法权利,并和巴勒斯坦建立了外交关系。但以色列等一些国家不肯承认巴勒斯坦。还有太平洋靠近赤道的地方有两个小国,他们不参加联合国,但是他们对我们很好,他们坚定地支持一个中国政策,承认台湾是中国的领土,这么好的国家能不建交吗?所以,我们和他们保持了非常友好的外交关系。

  把事情做得尽可能的好

  李肇星说,外事无小事。因为外事跟国家的荣誉,特别是国家的利益密切相关。有的事看起来小,但实际上有它一定的意义。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大的决策当时是邓小平决定的,李肇星参加过那次会见,他说,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那次会见。当时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邓小平会见,邓小平说,你(撒切尔夫人)这次来是谈香港回归问题的,香港要不要回归不要谈,我们肯定是要收回香港的。如果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我们新中国的人民政府不能在1997年7月1日之前收回香港,那么中国人民不会要我们!李肇星说,当时他很受震撼!其他的具体事怎么交接,怎么个仪式,他们怎么走,我们怎么进,那是下边的人去谈,这就是我们国家领导人的气魄!

  在收回香港过程中,李肇星负责了两件小事,其一是代表中国政府到深圳去接收九龙海关。还有一件事让他去谈,就是收回香港仪式中的一个细节问题——乐队演奏和国旗升起的时间。李肇星说,中国政府去了一个军乐团,准备7月1日在香港土地上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时候,演奏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这还要谈吗?但英国人提出来,什么时候开始演奏?中国的国歌一般演奏时间都是46秒,李部长回答说,在1997年7月1日零时前46秒,我们就要开始指挥演奏国歌,这样到7月1日零时零点零分零秒的时候,我们的国旗刚好升到顶上。但英国人说,你们还是零点零时零秒再开始演奏吧,那就意味着我们的国旗要到46秒之后才能升上去。李肇星说,英国人就这么一点小事也要计较,当时他来不及请示上级,当即就说不行,你们(英国人)已经占领香港100多年了,最后46秒还要跟我们争。我们的国旗必须保证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