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占卜 >> 八卦 >> 正文
“史诗性”与“红色经典…
最新热门    
 
“史籀”不是造字者

时间:2009-9-8 20:32:04  来源:风水网

       我国文字史上并不存在所谓“大篆”之字。被称为“小篆”的秦朝篆字,是比甲骨文、金文也即商、周文字还要难写的一种“伪字”。而用“大篆”之称,仿佛在“小篆”之前还存在比“小篆”更为繁杂难写的文字。所以说,“大篆”是无中生有的一种作伪之词,即“讹词”。其目的,在于为秦篆作开脱和诡辩。“籀文”不是“大篆”,史籀不是人名,也不是造字者。
       据《汉书•艺文志》记称:“《史籀十五篇》。”又“《史籀篇》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与孔氏壁中古文异体。”而在“《史籀十五篇》”之后,又以旁注方式记称:“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时亡六篇矣。”很明显,后者之旁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句,分明是后人所讹入。依据有三,其一,连续二句重复用了二次“十五篇”,疑不是班固之行文风格。其二,“大”与“小”是一个对应量词,既用“大篆”一词,本应有“小篆”一词作对应,才能成立,但细考《汉书•艺文志》里只有“所谓秦篆者也”之句,未见所谓“小篆”之说法,可见“大篆”之说有诈。其三,一个时期的文字概貌,通常在各种载体上都有所反映,如陶文、甲骨文、金文、简帛书等,均是例子。西周青铜器铭文基本上反映了西周时期的文字概貌,如果说周宣王太史果然制作了所谓“大篆”文字,当也应有所反映。但从传世和考古出土的西周中晚期铜器如《散氏盘》等铭文上看到,其文字基本上相近,并不存在任何“大异”之处,这对于揭露“大篆”与“周宣王太史作大篆”等谎言,无疑是一个有力佐证。换言之,《史籀十五篇》不等于是“大篆十五篇”, “大篆” 也不等于是所谓“籀文”,而“大篆”之说属于主观臆造,“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则更是穿凿附会,“子虚乌有”。 由此可见,《汉书•艺文志》有关“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的旁注,纯属后人所讹入。
      其次,“史籀”并非人名。一般而言,与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的人物,古文献当应有所涉及,尢其“作大篆”、和著“学童字书”这样的大事件,其人当史留芳名。西周有不少“史官”,但未见有史官名为“史籀”者。据梁启超的粗略考证,有“史佚”、“史局”(“局”左上加一撇)、“太史辛甲申”、“太史周任”、“左史戎夫”、“史角”、“史伯”、“内史过”、“内史叔兴”、“内史叔服”、“太史儋”、“史大弓皮”等,且多见诸重要文献,如《周书》、《左传》、《周语》、《吕览》、《史记》、《六韬》、《论语》、《晋语》、《庄子》、《韩非》等,就是不见有“史籀”之名(见《中国历史研究法》第15页,万有文库本)。《汉书•艺文志》也无载明“史籀”是周宣王太史之名。此外,到目前为止,学界和考古界也并无提出相关的新发现或新证据。由此可见,“史籀”不是周宣王太史之人名,是不成问题的。
      中国历史上既不存在“大篆”之文字,又不存在“史籀”之周太史人名,更不存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的文字史事件,那么,《四体书势》与《书断》等上述相关记载,则无疑是彻头彻尾的大谎言了。其目的,无非为与“秦丞相李斯作小篆”的提法作遥相呼应,为秦篆的“乱字”、反文字罪行作开脱和辩护,以及为“书法”捏造历史依据,如此而已。至于“史籀十五篇”是周时“教学童书”,也许史有其事,由于史料不足,尚有待考证。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