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占卜 >> 八字 >> 正文
八字五行
八字与祸福
八字断六亲
八字断离别
八字印带驿马表现
八字断子女
八字与寿命
八字断性格
八字看口舌是非
八字看病生灾
最新热门    
 
八字分析

时间:2009-9-8 20:24:20  来源:风水网
乾 己 丙 丙 癸
  丑 寅 戌 巳
  从“百度百科”的说法中我们知道,连体婴也是属于双胞胎,只是比较特殊而已。鄙人现在有个疑问:这对双胞胎孩子在出生的时候是否也有先后之分呢?看八字,两丙透干,地支寅巳,确实有不少“双胞胎”的命理特征,理论上讲是应该有大小先后之分的。
  我们研究这个八字,分析的理论依据还是用双胞胎命理的双立极法。至于为什么会连体,这个是纯从命理角度上是很难有让人信服的具有说服力的理论的。从小佳版 主在1楼转载的文字里我们知道命主兄弟俩是共用一个肝脏的,那么他们一旦分体的话,必然其中有一个孩子会失去肝脏而死亡。
  研究分析这个八字的时候,我们会很容易地提出几个疑问:
  1.为什么会被父母抛弃?
  2.为什么会被人发现而被救?
  3.为什么是胸腹连体?
  4.为什么会两人一肝脏?
  5.他们谁能活下去?还是双双夭折?
  为什么会两人一肝脏?
  大家都知道,五行中的木代表着肝胆,而这个八字水、火、金、土都有好几个(数量上讲)而木五行却只有一个寅木。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导致命主兄弟俩共用一肝呢?存疑中。
他们谁能活下去?还是双双夭折?
  从医学的常识方面来说的话,如果将这两个婴儿分体的话,必然会有一婴因无肝脏而死亡,只有一个存活者。当然也有可能分离手术不成功而两婴皆夭。命理上看的话,“丙阳尤畏己癸侵”一语就可以看出此命不佳,因为己癸二字皆与丙火感应强烈,并且根源都在年支(先天病根)。
  按照双胞胎命理法则,天干两丙各自代表兄弟俩的元神,而年月柱与日时柱也是两者各自的“我宫”。既然如此,月干的丙比日干的丙的生命力要强。为什么呢?
  1.月干丙自坐“长生”,得月之气;日干丙自坐“墓”地。
  2.丙寅柱是“自生”,丙戌柱是“自冠带”。(从纳音论)
  3.年上的伤官己土虽然晦月干丙火,但年月支寅丑暗合而伤官佩印;时支巳虽为丙禄,但入了戌墓受了伤,时干还有癸水困丙。
  4.年月二柱,五行俱全(寅中甲木、丙火、戊土,己土,丑中辛金、癸水);日时二柱,缺木,丙火没有源头。
根据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兄弟俩做了分离手术之后,必是一生一死,而且很有可能是较大的那个孩子存活。今年己丑,小运壬辰,小运与日柱天克地 冲,破坏了原局寅戌拱的组合关系,必然会做手术。由于小运是与日柱天克地冲,那么元神为日干的那个孩子将与这个世界告别。
  我们还可以做个假设:假如不做分体手术的话会怎么样?
  八字两丙一巳一戌,众而墓之,通过寅戌拱的途径而邀合入墓,众火入戌墓,结果是兄弟俩都很难活下去。所以做这个手术是必须的(虽然对日干丙火为元神的那个孩子来说残酷了点)。
  为什么是胸腹连体?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鄙人实在也是没有很具说服力的命理依据,不过在这里谈谈自己的理解:两丙透于月日干,根源在寅(都是从寅中所透,并且都是得寅中木生,有一母双子之象),月日寅戌拱合,说明月柱与日柱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月柱为胸,日柱为腹,所以他们胸腹连体。
  为什么会两人一肝脏?(补充)
  我们知道,连体婴儿是属于“畸形胎”的一种,而两孩共一肝脏就更说明胎儿在母腹中发育时受到了外环境的影响而导致分裂失常。从这个角度分析的话,我们就要考虑命主的胎元了!
  一般命理师说的胎元,是指精子与卵子结合的月份,即受胎的月份。大多没有考虑胎儿自受孕至出生这段时期,每个月的月份对胎儿的影响。
  按照先天八卦的次序来排:
第一月:一点元阳之气,应乾卦,生头。
第二月:元阳之气化为泽液,应兑卦,生肺。
第三月:气、泽化为热,应离卦,生心。
第四月:能震动,应震卦,生肝。
第五月:既震动,则有呼吸,应巽卦,生胆。
第六月:胎水盛,应坎卦,生肾。
第七月:胎儿肠胃已具,应艮卦,生肠胃。
第八月:肌肉皆成,形体俱全,应坤卦,生肌肉。
  所以怀孕八个月生者易养,不满八月生者较难养。
  小佳版主转帖的内容里医生说孩子是早产儿,既然如此,我们就不知道孩子到底是哪个月受胎的,也就是不知命主的胎元。按照上面的理论,也许命主的母亲在怀孕第四个月的时候,有不良举动或受不良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导致两个孩子只有一个肝脏。这只是怀疑,并没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