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传统文化 >> 占卜 >> 易经 >> 正文
奥运年不等于汽车元年
周易指导人生,八字推算…
八字算命婚姻
详谈八字推命不能决定的…
你知道:八字推命不能决…
「四柱」算命与「八字」…
八字推命不能决定的因素
“礼拜” 不等于“星期…
五行算命名词
为什么易学只能应用在算…
最新热门    
 
算命不等于易经

时间:2009-9-8 20:05:38  来源:风水网
    (1)算命(预测)不等于易经,算命(预测)只是易经的一部分,部分不能代表整体。以前我只见树木不见树林,一叶障目。     ⑵易经八卦讲究整体,讲究系统。八卦就是八个方面,方方面面,方方面面都要完善,方方面面都好了,事情就好了,如八面玲珑、四平八稳等等就是这个意思。八卦讲究总趋势、总方向。事情的总方向不对,技术再好也不会产生好结果,如南辕北辙等就是这个意思。八卦讲求和谐、协调、平衡。哪一方面不和谐、不协调、不平衡那方面就要出问题。     物极必反、佛家的中庸之道等就是这个意思八卦讲求变通。我们现在常讲与时俱进,就是要会变通嘛。变则通,通则久,久则大。(道家的思想)八卦既讲求整体同时也注重细节。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战略上要重视敌人,战术上要轻视敌人;想的时候要考虑长远,做的时候要脚踏实地;确定好方向以后,还要分阶段来落实。八卦既讲求质同时也讲求量。先民将万事万物都归类于金木水火土五种性质的元素,同时也分量的因素。     举例如:土,泥浆就是带水的土,水太多泥太少就变成属水而不是属土,量变会引起质变。在基本知识篇中还会讲五行又分阴阳,不同量的五行其作用力、影响力是不一样的。如:1、2两数在八卦中性质上都属金,但1为阳金、2为阴金。“一是一,二是二”,说的不仅是数量上的不同,性质也不一样。一是一把手,二是二把手,虽然都是领导,二把手就只能来听一把手的。再举例,这个人“坏”,这是对这个人定的性质,但坏到什么程度呢?这是“量”,他坏是危害国家、社会、还是个人,他坏是坏了男人还是女人,他是坏了一次还是多次等等,这要区分清楚。八卦既讲求时间也讲求空间。     还用上面的例子,说这人坏,他在什么时间坏,过去曾经还是现在正在,另外从空间上即从不同角度来看,他对你坏不一定对我坏,对日本人坏不一定对韩国人坏。拉登美国人不喜欢,阿拉伯人就喜欢嘛。事物放在不同时间和空间来看结果会有不同的,中国人最讲究时空,“识时务者为俊杰”。八卦既讲求客观也讲求主观。“知命不认命,我命在我不在天”。掌握命运首先要了解命运,改造命运是在符合自己命运运动轨迹的前提下。举例:当你不了解汽车的时候,谈何来掌握它呢?八卦的产生就是先民研究自然的结果,研究它是为了利用它,清楚了它的状况后再改造是事半功倍的。努力要方向对才会成功,关键是如何知道你的方向是对还是错?“假如生命重新再来,你觉得取得的成就比你今天的成就大还是小”?当我问别人这句话的时候没有一个回答说是小的,都肯定地说会比今天的成就大,为什么?因为他们过去不少地方曾经走错了方向,白费了工夫。西方成功学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就违背了八卦平衡学说的观点,它们有些观点也要放在特定的时空中才能起作用,它们强调要成功就要复制别人的思考模式、策略,甚至肢体动作,这个主张肯定是不对的。即使正确也无从复制,因为时空不同了。      历史的经验可以借鉴,但肯定无法复制、假如复制能成功的话中国十几亿人口,我们就复制几个李嘉诚好了。当然,我并非全盘否定西方成功学的研究成果,只要将这些成果结合中国人的易经思维才会更加有效。西方有些专家学者判断未来能够统一全球文化的只有中国人的八卦文化,我觉得不无道理。易经八卦的来源和发展一、“阴”“阳”概念的产生阴和阳是两个对立、对应、对称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先人,我们的祖先对其已经有所感悟并对其进行研究。比如,他们会发现白天和黑夜,觉得这个“天”白了一下又“黑”了一下,而且“白”和“黑”的时间差不多;四季的草木绿了、黄了又绿了、又黄了,存在一个对比循环。在一个家族中(原始部落的母系氏族时代甚至更早的年代),有男有女的,有老的有少的,事物中有高、低,有大、小,有冷、热,有胖、瘦,有上、下,有前、后,有左、右,有快、慢...等等等等。      经过长久的观察,他们将凡是对立、对应、对称的东西分别叫阴和阳,所以“阴阳”学说按英国远古历史学家汤恩彼博士的考证“距今有两万年之久了”。二、伏羲画卦和《周易》先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经过长期观察和总结发现了阴阳学说以后。出来一个伟大的现在我们称之为三圣之首的伏羲氏,伏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