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古代文学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桐荫深锁的凄婉意境

时间:2009-8-8 16:53:14  来源:不详
幽深的夜晚,一位满腹愁绪的亡国之君,独自徘徊在冷清寂寞的深院,深深的思国之苦,亡国之愁令他难以成眠。也许是为了排遣愁绪,也许是为了东望故国,他步履沉重地登上西楼。然而所见之景更加深了词人的悲苦和愁恨。一轮残月悬挂天际,映衬着周围悲惨的现实,也映衬出破碎的心灵:放眼东望,是已失去的三千里江山,昔日,车如流水马如龙的情景已荡然无存:栽满梧桐的庭院笼罩在萧瑟的秋景中,那样凄凉、那样寂静。这样的氛围,这样的意境,置身其间,怎能不使人愁肠欲断呢?
  《相见欢》一词是南唐后主李煜降宋后所作,笔调沉重,凄婉欲绝。开片“无言”道出了他所处环境的凄凉,孤独和无奈。并非真的无所思、无所言,而是无人言、不能言,这就点出了词人身为阶下囚,受人监视的孤苦处境。作为亡国之君,虽然身陷囹圄,但又不甘沉沦,不甘屈服,于是便步履沉重地登上“西楼”,凭栏遥望故国,然而“三千里江山”已被他断送,昔日的帝王生活已一去不返,这一切怎能不使他悔恨和思念?虽然他也警告自己“独自莫凭栏”(《浪淘沙令》),但偏偏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正可见出后主愁恨之深重及矛盾复杂的心情。举头仰望,“月如钩”,这是一轮残月,象征着词人心境之凄清和身世之残破。李煜早期的词作中也有不少描写月夜的,如“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谢新恩》),又“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玉楼春》),与“月如钩”句相比,同是写月夜,都出自一人之手,所表现的词人的心情却大相径庭。此时所描写的清秋月夜的环境。一变以前的清新活泼而为凄凉、冷落。这冷落的环境,进一步烘托出词人的孤苦与哀愁。低头俯视,“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写的是秋景,但渗透着词人浓厚的主观感情,栽满梧桐的庭院笼罩在清秋的夜幕中,那样凄凉,那样冷清。然而,“锁”住的何止这些自然景物!身为亡国之君的李煜不正象那幽闭在清秋深院的梧桐,孤苦、寂寞,甚至没有自由!在这俯仰之间。凝聚着词人多少哀愁!这是一幅萧瑟的景,这是一腔凄婉的情。
  人常说,触景生情。其实,说“生”并不确切。“触景”所以“生情”,是因为“情”早存乎心中。李煜的“情”主要来源于他个人的特殊遭遇,是一位亡国之君无奈的“苦”和“愁”,“恨”和“羞”。作为一个亡国之君,其身世之沉浮造就了他独特的感情世界,他的“愁”,并非一般文人所表现的“相思”之愁,“怀才不遇”之愁,而是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无奈之愁,思国之苦以及亡国之恨。
  凄婉的意境美,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意境是主客观的高度统一,是情与景的巧妙融合。“情”是构成意境的关键要素,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李煜的这首词。其动人的力量与感人的魅力正是来自于他发自内心深处的深重的沉郁感、惆怅感,故其情也真,词也切。上片虽然以写景为主,表现深秋月夜,词人独处的情景,然而却句句是情,无论是被清秋之气所锁的“西楼”、“残月”,还是寂寞的“深院”、班驳的“梧桐”,都摄尽了李后主的凄婉神情,渗透着词人无尽愁绪。下片词人再也按捺不住久日郁积在胸的“离愁”,直抒胸臆,笔法委婉含蓄,以“麻”喻“愁”,以“味”喻“情”,表现出词人深沉而难以言说的悔和恨、悲和愁。李后主不平常的人生遭遇,使他的词在表现手法上自然、真切,纯是心声的自然流露,字字句句饱和着真情。其实,文学艺术感染力的深厚根源,应该首先植根于它的“真”。《庄子,渔父》说过:“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不能设想。那些连自己都不被感动的缺乏真情的作品会打动别人的心:也很少有这样的情况:一个感情虚假的人会写出真情充溢于字里行间的作品来。李后主这首词的美感,就在于他以真挚的情感贯穿于全片。词人的痛苦、悲伤似乎达到了极点,欲罢不能,欲哭无泪。这种无言的悲哀,移情于所见之景,构成了全篇凄婉的意境美。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称“此词最凄婉。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