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历史民俗 >> 民俗研究 >> 正文
“杨家有女初长成”与“…
最新热门    
 
杨家埠年画的今与昔

时间:2009-9-8 17:43:38  来源:不详
移民来到了潍坊寒亭的浞河西岸,建立了杨家埠村。四川成都府,在宋代就是雕版业的中心,因此,杨氏祖先掌握了雕版印刷的技术。移居寒亭后,结合北方的乡土民情,创造出了色彩艳丽的木版套印年画。现保存至今的明代画版“三代宗亲”,绘刻工丽缜密,古拙质朴。杨家埠年画的前期作品多以神佛类为主,如《天地全神》、《门神》、《灶王》等,同时,也出现了反映现实生活、歌颂劳动人民的优秀作品《男十忙》《女十忙》等。

  潍坊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马志强向记者介绍,清康熙年间,杨家埠年画业得到恢复与发展,乾隆中后期,画店已达80余家,号称画店百家,画种逾千,画版上万。这时,年画的题材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有神像类、戏曲类、故事类、美人童子类、山水花卉类等。光绪年间是杨家埠年画的鼎盛时期。每年腊月,画商云集,竞相选购。每年用纸2万令左右,年销量达到七千多万张。

  今年82岁的杨洛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他还记得当年杨家埠年画兴盛时的胜景:“一进腊月门,家家户户、男男女女忙着印年画,脸顾不上洗,头顾不上梳,脸上、身上颜料抹得乱七八糟。而全国四面八方的客商,在各家各户住着,等着提货。我家最多的一次住着150多名客商。”

  山东省艺术馆副馆长史忠民说,作为黄河流域地道的农民画,杨家埠木版年画所表现的内容,首先不是为了观赏,而是作为供奉或尊崇的对象来对待的。年画中所包含的驱邪避害、纳福迎祥以及多子多寿等观念,是农民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朴素认识。民间艺人们通过谐音、隐喻、象征等手法,来反映农民祈福辟邪的意识及对富足康乐生活的向往,“这既是年画产生的诱因,也是年画的灵魂。”

  以前,年画的消费市场全部在农村,多是灶王、门神等较为简单的品种,现在,年画的消费群体开始向城市转移,有的甚至漂洋过海,为国外收藏者所钟爱。

  收藏了3000多幅清代、民国时期木版年画孤本的马志强说,年画讲究“随俗渐进”,没有这一点,年画的生命也就结束了。因此,古老的杨家埠年画,在对传统的东西原汁原味传承的同时,也开始了创新。这种创新,既有表现内容上的,也有纸张、用色等形式上的,以适应消费人群结构的变化。

  “随着民间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相信杨家埠年画的第二个春天不会太远。”虽然对绘刻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