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写吧 >> 工作总结 >> 正文
基建处计划科09年工作总…
技术科09年度的工作总结
科学界缅怀钱老:中国系…
政法系统科级干部培训班…
最新热门    
 
信统科09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时间:2010-1-27 12:39:49  来源:不详

  2009年,在支行行长室和上级行对口科室的领导下,根据支行年初工作思路和市中支对口科室年初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发挥基层央行“窗口指导”作用,引导金融业积极贯彻金融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精神,加强与地方政府及有部门的沟通,加快征信建设,推进辖内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现将2009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继续发挥金融工委办公室作用,形成金融内部和金融业与地方政府的良性互动关系。

  继续完善金融工委办公室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以人民银行为核心的金融业内部管理体系和以人民银行为首与地方政府沟通协调的工作体系,以提高基层央行“窗口指导”的有效性。完善银行业信贷信息共享、预警协议,及时交流沟通信贷信息,增加将重点工程等信贷信息及时反馈给市府,以保证地方重点工程贷款质量,维护地方和银行业良好形象。同时,通过召开金融形势分析会、银企座谈会等形式向市政府提出经济金融工作建议,增强政府和金融体系的沟通。

  为进一步完善维稳机制,落实维稳责任,我支行牵头成立了××市金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小组,并成立了专家咨询组,以达到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和社会稳定。

  二、发挥基层央行职能作用,传导货币政策。

  1、发挥货币信贷快速反应工作小组作用,形成金融业内部和地方经济的信息横向沟通机制。通过货币信贷快速反应工作小组的日常沟通,把握地方经济金融运行状态,针对存在问题,及时引导商业银行调整信贷投向,协调地方政府,支持金融业发展,确保经济金融良性发展。

  2、积极贯彻上级行文件精神,引导各金融机构支持新农村建设。今年是货币政策调控手段频繁使用的一年,9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5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对我市经济金融运行产生较大影响。我支行根据市中支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及时传达贯彻上级行的货币信贷政策,要求各行防止贷款投放大起大落,严防由于信贷的紧缩导致大量不良贷款的产生。在保持对农村贷款力度的同时,优化信贷结构,盘活信贷存量。一年来,各行纷纷创新贷款方式,加大对“三农”、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贷款力度,截至11月末,农业贷款比年初增加6.36亿元;农户贷款增加6.37亿元;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增加3.21亿元;农业经济组织贷款余额为2.01亿元,比年初增加1.17亿元。

  三、扎实做好金融统计监测工作,提高调研分析水平。

  1、扩大经济金融数据的监测面,把握地方经济金融发展趋势为地方和上级行决策提供依据。在2006年统计监测内容上,增加涉农贷款、地方重点行业贷款数据、居民投资理财等相关数据,关注民间资本流向和运行状况,及时掌握动态。同时,加强与统计局、经贸局等经济相关部门的横向信息共享,扩大信息量,提高经济金融分析水平,打造金融形势分析品牌。同时,做好1999年至今的统计数据自查工作,为上级行统计制度改革提供服务。(责任编辑:范文之家)

  2、密切关注辖区经济形势和金融运行情况,进一步加强宏观分析工作。我股把宏观分析作为基层人民银行的品牌来打造,重视采集和分析能反映经济结构的信息,通过定期不定期召开金融经济形势分析会、信贷快速反应成员座谈会、金融机构负责人座谈会等,及时发现经济金融运行中的新问题、新苗头。每季形成××市金融形势运行报告,供支行领导参考,并及时向市人大及有关部门作专题汇报。

  3、加强调查研究和信息动态反映,不断提高调研水平。今年以来,根据上级行的布置及我市的金融经济实际,我股针对今年的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频繁变动特点,及时深入企业和商业银行,了解相关反映,作好专题调查,为上级行决策提供依据。同时,结合××经济金融特点和热点问题,确定了2个年度重点调研课题,其中1个课题已被杭州中支刊物录用。完成信息30多篇,被上海总部录用篇,被市中支录用篇。

  4、加强储蓄问卷调查工作,提高工作水平。一是继续实行对储蓄问卷调查网点的考核。通报表彰了在去年储蓄问卷工作中表现突出的2家机构。年初召开各网点调查员会议,督促各网点做好该项工作,从而保证储蓄问卷调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二是努力提高问卷分析质量,向先进行学习好的经验,注意日常积累,从问卷格式、内容、与地方实际结合等方面注意提高问卷分析质量。

(责任编辑:范文之家)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