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怎样看待王夫之对古代作…
古代文学论文《怎样看待…
朱熹与王夫之的性情论之…
最新热门    
 
王夫之经学的新诠释

时间:2009-8-8 16:36:30  来源:不详
秋》有《春秋稗疏》,“论《春秋》书法及历象典制之类仅十之一,而考证地理者十之九”[14],为训诂考据之作;《春秋世论》则是总结春秋之世的源流及历史的经验教训之作。他认为世事、时代是变的,道不能执持、阻止其变;王道之阻塞,得其意者通之;邪说之危害,弃其利者远之;兵略之诡诈,从其正常之,此为治世之宏论。这是发《春秋》微言大义之作。“善治《春秋》者,先大义后微言。求诸大义而不得,于是求之于微言;求之大义而得矣,抑舍而求之于微言,则大义蚀,而党人之邪说进。故大义已昭,信圣人焉足矣,党人之言勿庸也”[15]。撇开其政治话语,就诠释先后次序而言,先大义,即求经典文本的意义,然后而发微言,这样不至于离大义太远,即不太离谱;舍大义而求诸微言,往往离谱而“邪说”进。王氏无论从诠释方法上、著书上、微言大义上都贯彻了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融突而和合的宗旨。

于《四书》有《四书稗疏》、《四书考异》、《四书训义》、《四书笺解》、《读四书大全说》等,其诠释亦融合古文与今文、汉学与宋学,体现了融突和合的诠释精神。《四书训义》刘人熙评价说,既具有“阐邹鲁之宏旨,畅濂洛之精义”,又具有“明汉唐之故训,扫末学之秕糠,儒林鸿制,伟矣皇哉”[16]。两者兼具,王之春认为,“吾宗船山公讲求质学,兼综汉、宋,于《四书》尝有《稗疏》、《考异》、《读大全说》诸篇,既多所发明,然或核同异,或辨性理,于初学为文模范者末之及焉,居尝诟病塾时艺讲章,莫轨正谊,课督之暇,辄取全书随意笺释,务使阅者恍然有悟,快然自得于心”[17]。其诠释方法是在核同异、辨性理的阐义理中,兼综汉学与宋学,使两者得以融合,由而做到“多所发明”,就是说在和合诠释中发明经典文本的新义新意。王之春认为王夫之“兼综汉、宋”,是符合王氏和合诠释学实际的。
汉宋兼综的和合诠释方法的融突和合精神,体现在“易道”上,“大略以《乾》、《坤》并建为宗,错综合一为象,《彖》、《爻》一致、四圣一揆为释”[18]。《乾》与《坤》,卦象与爻象,阴爻与阳爻,象数与义理,占易与学易,得与失,吉与凶等等均对待差分,而有冲突,有冲突便有融合,融突而和合,故有“并建”、“合一”、“一致”、“一揆”等诠释。这便是一种和合诠释。之所以需要和合诠释,是因为“《周易》并建《乾》、《坤》为太始,以阴阳至足者统62卦之变通。古今之遥,两间之大,一物之性体,一事之功能,无有阴而无阳,无有阳而无阴,无有地而无天,无有天而无地”[19]。《乾》为阳,六爻皆阳,《坤》为阴,六爻皆阴,其他62卦有阴有阳,阴阳冲突融合而和合为一卦。所以大至天地之间,远至古代,任何一物一事之性体、功能、阴阳、天地既不相离,亦不相胜。“阴阳二气綑鰛于宇宙,融结于万汇,不相离,不相胜,无有阳而无阴,有阴而无阳,无有地而无天,有天而无地。故《周易》并建《乾》、《坤》为诸卦之统宗,不孤立也”[20]。《乾》、《坤》并建而不相害,易道并行而不相悖;《乾》、《坤》合撰而互补,阴阳浑合而互渗。互补互渗而和合,于是易道生生而不息。
《乾》、《坤》并建,阴阳浑合的融突和合的诠释,其意蕴在于开发创造新的和合体。王夫之认为,“太极”、“太虚”、“道”等作为形上学本体之所是,便是阴阳之气的“和合之体”。他说:“圣人成天下之盛德大业于感通之后,而以合綑組一气和合之体、修人事以肖天德,知生即以知死,存神即以养气,惟于二气之实,兼体而以时用之尔”[21]。“和合之体”即和合体,是阴阳两气絪缊于太虚,而为一气之体。在“和合之体”中,人事与天德、知生与知死、存神与养气、体与用等冲突,都涵摄于“和合之体”中。“和合之体”也可称“太和之体”,他认为“和合之体”与“太和絪缊之本体相合无间”[22]。聚散、生死、出来入往又与太虚和合一体,是“和合之体”的表现形态。
太虚为阴阳二气的絪缊,太极为阴阳之浑合。“‘太’者,极其大而无尚之辞。‘极’,至也,语道至此而尽也。其实阴阳之浑合者而已,而不可名之为阴阳,则但赞其极至而无以加,曰太极”[23]。以阴阳二气冲突,融合而和合释“太极”,太极便是阴阳二气的和合体,即新概念的产生和新意义的开发.
王夫之融突而和合的诠释精神,是基于中华民族深层生存方式和时代核心话题的升华,是古代诠释、注疏之学的结晶,亦是中国现代诠释学的精华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的和合诠释学,也是现代的和合诠释学。因为诠释者立足于现代和未来,在与时偕行中以融突和合,发现、开发出经典文本新意义;同时诠释者在把握中华民族和合精神、价值理想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诠释,而使传统经典文本焕发出新的青春,使和合诠释学繁荣昌盛。

注释:
[1] 德国哲学家狄尔泰认为,自然科学把握的是非人的物质世界,因此对自然的把握是说明(解释);人文把握的是人化的精神世界,因此,对精神的把握是理解。
[2] 臧庸:《与顾子明书》,《释经堂文集》卷三。
[3] 段玉裁:《广雅琉证序》。
[4] 王念孙:《说文解字注序》。
[5] [7] [8] [18] [19] [20] [23]《船山全书》(第一册),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1028、683、200、683、43、74、561页。
[6] 参见《和合诠释学》,《性·结束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89-391页。
[9] 《礼记章句》,《船山全书》(第四册),岳麓书社1991年版,第10页。
[10] [11]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尚书稗疏·附录》。
[12] [13] 《尚书引义》卷四,《船山全书》(第二册),第348、349页。
[14]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春秋稗疏·附录》。
[15] 《春秋家说》卷中,《船山全书》(第五册),岳麓书社1993年版,第218页。
[16] 刘人熙:《啖柘山房本四书训义叙》,《四书训义》(下),《船山全书》(第八册),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976页。
[17] 王之春:《四书笺解叙》,《四书笺解》,《船山全书》(第六册),岳麓书社1991年版,第376页。
[21] [22] 《太和篇》,《张子正蒙注》卷一,《船山全书》(第十二册),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37、20页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