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论圭峰禅师宗密的方法论模式

时间:2009-8-8 16:36:47  来源:不详
文化传统(也是儒道思想中)几大主题进行了评析。这些主题是:道论、自然论、天命论、元气论。(注:见宗密以下著作:《原人论》、《圆觉经大疏》、《圆觉经大疏钞》。)至今仍是争论不决的主题。由于篇幅所限,此处只讨论宗密对天命论的批评。宗密认为天命论有“四失”:第一,天之赋命没有标准,天下发生的事情证明现实情况是:“贫多富少,贱多贵少,乃至祸多福少”。(注:宗密:《原人论》,斥迷执第一。)第二,天之赋命没有道德标准,常常是“无行而贵,守行而贱;无德而富,有德而贫;逆吉,义凶;仁夭,暴寿;乃至有道者丧,无道者兴”,(注:宗密:《原人论》,斥迷执第一。)根本不存在所谓儒、道门徒宣传的那种情况:“何有福善益谦之赏,祸谣害盈之罚焉?”(注:宗密:《原人论》,斥迷执第一。)而是“赏罚颠倒,功过翻覆”。(注: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九之下。)第三,天命本身不道德。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其一,天生万物,万物却自相残害,如爪牙啄噬之类,“岂非无道之极乎”?(注:宗密:《圆觉经大疏》卷中之三。)其二,《易经系辞下》说:“天地之大德曰生”,这不是自己给自己制造矛盾吗:“若生为大德,则死为大贼。今既不问贤、愚、罪、孝,皆贼之以死,何用生之乎?”(注:宗密:《圆觉经大疏》卷中之三。)第四,天命论与圣人设教自相矛盾,既说一切祸害皆由天命,又要宣传圣人设教是:“责人不责天,罪物不罪命”,结果当然是圣言“不当”。(注:宗密:《原人论》,斥迷执第一。)

  个案2 评析洪州宗 由马祖道一开创的禅南宗洪州宗后来成为中国禅宗之主流(如临济宗即为洪州之后),在宗密当时,也是大宗之一。尽管宗密把他所在的荷泽宗与洪州宗并列为“直显心性宗”,认为两宗在禅宗中是最究竟的学派,但他认为,与荷泽宗相比,洪州宗有“五失”:第一,“阙菩提义”。(注:此段批评文字见宗密:《承袭图》,第三。)洪州宗强调“朝暮分别动作,一切皆真”,“任心为修”,自然缺少菩提义。第二,“阙自性用”。佛教常用表达方式有两种:一遮二显。洪州宗“但得遣教之意,真空之义,唯成其体,失于显教之意,妙有之义,阙其用也。”但人们都赞誉洪州宗是显发大机大用,咋会缺“用”?宗密分析道:真心本体有两种用,一者自性本用,二者随缘应用,如镜,明是自性用,明所显影,是随缘用,真心的自性用是心常知,能言语能分别动作是随缘应用,洪州宗认为“起心动态,弹指动目,所作所为,皆是佛性全体之用,更无别用”,自然指的是随缘应用,非自性用。第三,阙现量显。指佛教因明学,人类有两种认知方式,一现量二比量,前者是感觉经验,后者是推理。洪州宗认为心体不可指示言说,诉诸言行举动加以证验,当然属于比量,阙现量。第四,阙拣辨迷悟倒正之用。这是由于洪州宗视“全体贪瞋痴,造善造恶,受乐受苦,此皆是佛性”所致。第五,阙渐修门。如前所述,宗密在修行上认为最好最正确的是顿悟渐修。因而他认为洪州宗任心而修,有极大的陷阱存在,正如水的湿性始终无异,但济舟、覆舟,功过悬殊一样,把贪瞋慈善等都当作佛性,未阐渐修门,结果是“有误而全乖”。

  宗密有关得、失的分析,可以说贯穿他的所有著作,贯穿他所讨论的所有问题,如悟修问题、儒道和佛教的诸派学说等。值得一提的是,宗密在他所编著的130卷《禅源诸诠集》(注:参见冉云华:《宗密》,页38。)巨著中,“今集所述,殆且百家”,(注:宗密:《都序》,卷一。)并于“每一家之首,注评大意”,(注:宗密:《都序》,卷四。)按宗密风格,这“注评大意”绝非概括大意,肯定会有评有点,有记有议,可惜的是,该巨著早已亡佚,不然我们可以看到宗密那犀利的解剖刀如何在广阔的思想场景中挥洒。

  (四)会通本、末

  宗密的方法论之所以称为“和会”论便是因为他喜好“会通本末”。按国民性格来说,中国人崇中庸,好综合,和稀泥本是行家里手,宗密喜会通本末便不算罕事。然而宗密有他自己的标准,且一丝不苟地按自己的模式去做,他的“产品”便迥异于他人:在客观记叙中获得对象的真实旨趣,在辨明浅深中明了思想发展的高低序列,在指证得失中洞见各派思想的圆熟程度,最后,在会通本末中确立起诸宗诸派诸教思想所应当占的一席之地。这里,没有曲解、抛弃、敌对,而是思想的大团圆。

个案1 五教各有用处 前文已述及宗密把佛教分为五教。他认为五教在接引众生时各有功用。如对于有中下之根机的众生,“则从浅至深,渐渐诱接”。(注:此段引文见宗密:《原人论》,直显心源第三。)具体内容和方法是:“先说初教,令离恶住善;次说二三,令离染住净;后说四五,破相显性,会权归实,依实教修,乃至成佛。”而对有上上根智的众生就不要依循序渐进的方法,而要一开始便依第五教,获得顿悟,“顿指一真心体,心体既显,自觉一切皆是虚妄,本来空寂”,但顿并不是说万事大吉,而要渐修,“须以悟真之智,断恶修善,息妄归真,妄尽真圆,是名法身佛”。这便是“从本至末”法。

  个案2 教禅一致 前文已说到宗密把禅家分成三宗,教家划分三教,并认为三教三宗按浅深之次可配对:(1)将识破境教(为密意依性说相教中第三教)配息妄修心宗,因为这两家都主张“外境皆空,故不修外境事相,唯息妄修心也。息妄者,息我法之妄;修心者,修唯识之心”。(注:宗密:《都序》卷二。)(2)密意破相显性教配泯绝无寄宗,因为这两家都认为“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注:宗密:《都序》卷二。)(3)显示真心即性教配直显心性宗,因为这两家都有共同的见解:“一切众生,皆有空寂,无始本来性自清净,明明不昧,了了常知,……此心全同诸佛”。(注:宗密:《都序》卷二。)但是学佛之人不要执着于三教三宗的区别与浅深,因为从根本上说:“三教三宗,是一味法”,(注:宗密:《都序》,卷三。)配对是解决人们在浩翰的佛教经论与林立的教派面前常生起的困惑迷茫之意。最根本的是要“以教照心,以心解教”,(注:宗密:《都序》,卷一。)“然后禅教双忘,心佛俱寂。俱寂,即念念皆佛,无一念而非佛心;双忘,即句句皆禅,无一句而非禅教”。(注:宗密:《都序》,卷三。)如此,哪里还有三教三宗的浅深本末之分哩:“闻泯绝无寄之说,知是破我执情;闻息妄修心之言,知是断我习气。执情破而真性显,即泯绝是显性之宗;习气尽而佛道成,即修心是成佛之行”。(注:宗密:《都序》,卷三。)

  个案3 会通释与儒道 如上所述,宗密站在佛教立场上判儒道二教为“迷执”,并对儒道二教四个主题进行了批判。不过,宗密在“会通本末”方法论指导下,对三教的功用、特点、异同都有精到的分析。从理论成果看,三教有高低之别。儒道“二教惟权,佛兼权实。策万行,惩恶劝善,同归于治,则三教皆可遵行;推万法,穷理尽性,至于本源,则佛教方为决了”。(注:宗密:《原人论》,序。)从社会功用看,三教有同有异。“然孔、老、释迦皆是至圣,随时应物,设教殊途,内外相资,共利群庶”。(注:宗密:《原人论》,序。)具体点说,宗密认为,儒家学说“是治国养亲忠教之至道”,道家学说是“修身慎祸仁让之宗源”,(注: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七之上。)因此,儒、道在社会政治和个人修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如此,宗密还在一些具体内容上对三教作了会通。(1)把《易经》中贞兆辞(注:参阅李镜池:《周易通义》,中华书局,1981年9月第1版,页1。)与佛教的“涅槃四德”融在一体:“元、亨、利、贞,乾之德也,始于一气;常、乐、我、净,佛之德也,本乎一心。专一气而致柔,修一心而成道。”(注:宗密:《圆觉经大疏》序。)(2)把儒教“五常”与佛教“五戒”相配,认为二者相同:不杀是仁,不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妄语是信,不饮酒噉肉,神气清洁,益于智也。”(注:宗密:《原人论》,斥偏浅第二。)为什么二者相同呢?宗密对每项都有详细解释,这里只择取他对“智”与禁酒肉戒为什么相当的陈述:“智者,识达分明,即不饮酒食肉戒也。唯此戒与智不得全同,然亦是其事类。谓饮酒昏乱,识鉴不明;饱食羶腥,脏腑秽浊,神不爽利故也。”(注: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七之上。)“不全同然亦是其事类”一语显示了宗密惯有的分析必致细密的风格。(3)在孝道上儒、释旨同而行异。宗密非常推崇孝道(注:参阅宗密:《盂兰盆经疏》序。),他明言:“始乎混沌,塞乎天地,通人神,贯贵贱,儒、释皆宗之其唯孝道矣。”(注:转引自冉云华:《宗密》,页98。)但二教在行孝方法上却有三点不同:一是葬制不同:“儒则棺槨宅兆,安墓留形;释则念诵,追荐其去职”。二是丧礼不同:“儒则内斋外定,想其声容;释则设供讲经,资其业报”。三是追忆不同:“儒则四时杀命,春夏秋冬;释则三节放生,施戒盆会”。(注:转引自冉云华:《宗密》,页98。)

  从上面可看到,宗密探讨的问题相当广泛,但其使用的解剖刀便是“四段论”。尽管宗密以华严宗和荷泽系为评判标准,但从宗密运用过程及其后效来看,“四段论”是个有效模式,其本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不容忽视,与禅宗常见的“灯录”、“语录”、“评唱”相对比,“四段论”的“现代性”特征尤为突出。当然,宗密“和会”式的“四段论”产生不是偶然的,与他个人思想类型、问学经历、佛教传统相关,不过,这些问题将留在下一篇文章中探讨了。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