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生态建筑的来龙去脉
现代生态建筑与风水的联…
生态建筑的风水
生态建筑理论与风水不谋…
活着的原生态——白沙村…
土家族梯玛文化的内涵及…
生态环保工作情况汇报范…
论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文…
魏晋玄学与山水田园诗的…
晚清士人生态与文学活动
最新热门    
 
生态美:中国器乐演奏艺术的文化价值

时间:2009-8-8 16:38:57  来源:不详
作品却把它推向了自然的背景,尽可能地展示出它的自然属性。这也从另一个层面表达了人类想到自然中去寻找对自我的体认,是人的生态意识的自然流露。二胡名曲《空山鸟语》生动表现了清幽静谧的山谷中百鸟争鸣的景象,作品展现在眼前的是自然的生气,暗暗涌动的却是人的情感。“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人语”是从鸟的鸣叫声中传达出来的,作者借鸟之“语”转达了人之情,其实就是自然与人共生意识的表现。表现人在自然中寻找人格印证的音乐作品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古琴曲《梅花三弄》。作品出现了三次的主体旋律刻画的是百花凋敝的严寒雪夜,梅花傲然挺立,轻吐芳香,但作品却直指人的坚贞不屈和傲骨棱棱。古琴曲《雁落平沙》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刻画了大雁在空中飞舞盘旋,而作品真正的追求却在秋高气爽、风静平沙画面之外,作品“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这些作品打通了人类与自然的隔阂,通过人主体情感客体化和自然之物的人格化实现了生态的平衡。
  把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在作为表现内容的作品的生态美学意义就更清楚了,这类作品直接刻画了人类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祥和的生存状态和幸福的生命体验。古筝曲《渔舟唱晚》描绘的是夕阳西下的湖滨,渔舟自远处归来的画面,作品首先以摹仿波浪的音效来表现幽美、静谧的湖面;接着通过节奏变化和演奏方法的变化来表现渔舟归来时的热闹场面,划桨声、摇橹声、浪花飞溅声中夹杂着人们的欢声笑语。作品中,自然的湖承载着收获的人,收获的人又感染着自然的湖,人因湖而惬意,湖因人而灵动。这是一卷人与自然生动的交辉图。由福建民歌《采茶灯》改编的高胡、古筝三重奏随想曲,在描绘鸟语花香、潺潺流水的自然风光的同时,还描绘了人们喜悦的劳动场面。广东小曲《雨打芭蕉》在描摹芭蕉摇曳婆娑之态的同时,也表现了人们的欢偷之情。这些作品中的自然是属于人内心的自然,这种人与内在自然的和谐统一就是生态美的体现。
  老子认为,人与自然存在的共同基础是“道”,人与万物的共同本性也是“道”,而最终是“道法自然。所以以自然规律为先、遵循自然规律是我国传统生态思想的根本所在,也是中国传统音乐作品民族性的根本体现。民族性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研究中一个非常突出的内容,而在传统音乐的民族性内涵里,艺术的生态美学意义又是其核心。它体现的不只是一种技术存在,也不只是一种人的简单创造对象,它更是人的情感、思想在自然中的延伸。“音乐不只是一门艺术,一种职业,一项技能,还应该是一种人生态度。”现代流行音乐极力张扬自我情绪的同时,音乐艺术兼顾民族性的追求是一种有意义的行为。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中觉悟的不但是生态美的概念,实际上也是人类精神的自我超越,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自我超越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