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生态建筑的来龙去脉
现代生态建筑与风水的联…
生态建筑的风水
生态建筑理论与风水不谋…
活着的原生态——白沙村…
土家族梯玛文化的内涵及…
生态环保工作情况汇报范…
论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文…
《红楼梦》原生态
魏晋玄学与山水田园诗的…
最新热门    
 
“原生态”的原生态追问

时间:2009-8-8 16:38:59  来源:不详
生态文化研究的价值:首先,给农耕经济文化先进论、工业经济文化先进论和单线进化论(狩猎-畜牧-农耕-工业)提供一些“伪证”的材料。其次,提醒人们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进现代化的时候对于生态环境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经济与文化的内在关联以及文化自身的逻辑给予更多的关注。再次,为生态人类学或生态民族学的研究提供一些资料和思路。“如果我们能抛弃汉族农耕经济中心主义和西方工业经济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忘却“狩猎-畜牧-农耕-工业”单线进化论,不带偏见的融入少数民族那看似简单甚至原始的文化之中,用心去体悟他们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关爱那被所谓“文明”视为异己力量的自然,则会发现,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和自身的演化逻辑,并具有农耕文化和工业文化所无法取代的优越性。”[2]
  至于艺术上的“原生态”则更多是带有标本性质的可供人们认识和接受的文化载体。其价值更多体现在它是一种策略和手段。说“原生态”是一种策略和手段,因为人们鼓吹“原生态”是带有明显目的性的,即是一方面希望借助现代传媒和广告效应,唤起人们对原生态价值的重视和原生态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也是艺术家或商人寻找创作灵感和收益的突破口。
  然而,有专家提出质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歌舞极易失传,对其进行抢救性保护,迫在眉睫,而这种挖掘还必须依赖市场和商业的支撑;但这种草根艺术一旦被票房控制,质朴纯真的原生状态便会荡然无存。另一方面,维系原生态文化的前提,就是维持它赖以生民的民族(地域)的自然与文化空间,而这势必跟原住民走向现代化的生活渴望发生激烈冲突。有代表性的还是《云南印象》所引发的“杨丽萍悖论”,它来自杨丽萍《云南印象》的启示。这个歌舞集首次向我们展示了原生态文化的强大魅力,但它被开发出来之后,必将失去原生活力,退化成僵死的橱窗标本。一个著名的前车之鉴,就是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歌舞。它是80年代的原生态品种,但经过20多年的旅游开发,已被市场之手打造得面目全非,沦为商业艳俗文化的反面样板。怎样能既让人们认识、欣赏原生态艺术,又不破坏这些原生态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原生态体系,这是现今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批评学上的意义和启示
  
  “原生态”由自然科学被引入人文、艺术领域本身就是被作为一种模式、形态来看待,具有评价标准的含义,但是由于媒体和商家在使用上的泛化,使得其含义与影响并不如人们预期的那样积极。较之媒体和商家,学者们是严谨的,他们在运用“原生态”这个词语时,老老实实地承认“现在的这种民歌节方式其实是不得已的,把全国各族的民歌手集中到一起比赛,其实已经改变了他们本身的生态了。”对此,批评家、文化工作者更应以积极态度介入对“原生态”相关现象的批评,引导人们正确区分现实“原生态”、“原生态艺术”、“原生态现象”,对其价值和意义作出客观判断。
  有关对“原生态”批评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联系到文学批评的功用来看,文学批评除了具有审美功用外,还具有文化功能与社会综合功能。文学批评具有文化功能,主要表现为:“文学批评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评价方式,以其特有的批评话语,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一切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从而影响文学创作、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3]71“文学批评的社会综合功能,从根本上说,就是基于文学的‘精神上的指导’这一社会职能而产生的。因此,文学批评的社会综合功能首先表现为文学建设与思想建设,进而表现为人文传布与社会影响功能。” [3]78原生态批评最终关注的还是解决人类自身面临的困境,改善人的生存环境,协调好人与自然、人的解放与社会进步、物质进步与精神富足等一系列矛盾。
  进行“原生态”批评需要正确的方法和理论支撑,在此,我们可以借鉴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批评所作的贡献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生态批评的发展。一般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主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及社会主义如何取代资本主义的问题,应该不会涉及生态和环保。然而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资本论》的学者,还是得出了我们惊讶的结论。马克思在对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进行关注时说道:“从自然角度看到现代农业的消极的——比如,毁灭性的——一面,是李比希的不朽贡献之一。” [4]在李比希的基础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农业的破坏性进行了更为全面的分析,进而在《资本论》中得出一系列关键性的生态结论:(1)资本主义在人类和地球的“新陈代谢关系”中催生出“无法修补的断裂”,而地球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永久性生产条件;(2)因此,必须要求把新陈代谢关系的“系统性恢复”看作“社会生产的固有法则”;(3)但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大规模农业和远程贸易加剧并扩展了这种新陈代谢的断裂……[5]126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现代生态学的兴起和现代工业社会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生态危机的出现,使得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开始把注意力转向生态学,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固有矛盾进行揭露和批判的同时,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生态危机,探讨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并试图用生态观点对马克思主义进行补充、重建和超越。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反展到生态社会主义,然后到今天的马克思的生态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与生态学关系研究中所经历的这三个主要研究阶段,在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对我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生态社会学和生态美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5]113
  “原生态”现象的出现,既对有责任感的批评家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批评家发展理论,开创局面提供了新的契机。“原生态”批评的目的应该是大众明白,原生态的“原”并非原始、落后的意思,更不是越原始、越落后的就越有价值。即便是真正有原生态意义的形态也是不断吸收、转化而来的,即是说它是活的、运动的。懂得这些,就要明白,我们今天提倡原生态、生态批评,不是为了复古,不是要封闭,要限制发展,而是要从人对自然环境和原生文化的破坏进行反思。每个物种、每个生态环境、每种人类文化都具有其独特价值。对原生态的人类文化尤其如此,它可能有独特的研究意义,或是某种文化取法的源头,也可能是一种过渡形态,为艺术创造,和包括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在内的各个人文学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样本,无论怎样都具有不可复制的重大价值。“原生态”批评的首要目的是唤起人们对“原生态”的重视和保护,使得各种维系“原生态”艺术模式生存的生态环境得以继续生存、发展,只有这样,诸如“杨丽萍悖论”之类的困境才有可能得到解决。只有这样,有朝一日,人们才可能在原生态的环境中欣赏到真正的原生态艺术。才有可能从这些“原生态”之中得到启示,治愈如“异化”等现代人的痼疾。
  
  [参考文献]
  
  [1] 乔晓勤.危机与选择[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2] 廖国强,何 明,袁国友.中国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18.
  [3] 张利群.文学批评原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3.
  [5] 张 华. 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构建[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