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李广非良将论

时间:2009-8-8 16:40:05  来源:不详
军,大将军出定襄,骠骑将军出代,咸约绝幕击匈奴。单于闻之,远其辎重,以精兵待於幕北。[42]”此役即汉匈战争中最为显赫和最有决定性意义的漠北大战。李广因此战役而羞愧自杀。“后二岁,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是岁,元狩四年也。

  “广既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军,出东道。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原居前,先死单于。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而是时公孙敖新失侯,为中将军从大将军,大将军亦欲使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广时知之,固自辞於大将军。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莫府,曰:急诣部,如书。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南绝幕,遇前将军、右将军。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大将军使长史持醪醩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43]”
后人读到此处,常常为李广在此役的遭遇而惋惜不已,更因李广的“引刀自刭”而痛陈武帝的不是,认定是武帝、卫青的打压才致使李广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的机会,笔者在此不禁想问?难道李广此役的失利也是他人的原因吗?难道真是武帝、卫青让其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的机会吗?众所周知,当时李广从前锋换下后的主要任务便是截击单于。不能说其没有机会,而且当时的单于“与汉大将军接战一日,会暮,大风起,汉兵纵左右翼围单于。单于自度战不能如汉兵,单于遂独身与壮骑数百溃汉围西北遁走.。[44]”可以说没有比这更好的机会了。何况真让李广为前锋,以李广的将才未必会立下什么大的功勋,反倒会因李广轻进求战的个性而受困于敌;但让李广截击单于,以李广的勇武面对强虏之末,擒王杀将却是不无可能。倘若李广真能拿下单于,封侯又有何难?然而庸才李广竟然“军亡导,或失道”,白白丧失了良机。

结 论

  人们常常叹息李广生不逢时、受人排挤压迫的坎坷遭遇,却几乎没谁真正了解这位将军来说太多了的感伤和仰慕。李广生前未封,死后却因司马迁之笔而获天爵。受着万世的敬仰。这也算是一个习不察焉的历史误会吧。这个误会当然是司马迁造成的。司马迁忍耻苟活,发愤著述,一腔心思、满腹牢骚都贯穿书中。假如是文学著作无可厚非,但是作为历史著作如果渗透太多的作者个人情感因素,难免会影响到作者对他的公正评价,那么他留下的历史有可能就是他眼中的历史,而非真正的历史。

注释:

[1]鲁迅.汉文学史纲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P120.

[2]萧平汉.军功不够是“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M].衡阳: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02)P87-90.

[3]、[4]、[5]、[6]、[7]、[8]、[12]、[15]、[17]、[19]、[23]、[24]、[26]、[28]、[32]、[34]、[35]、[36]、[37]、[39]、[42]、[43]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M].中国文史出版社,北京:2005.P2890—2897.

[9]欧阳轼.五经七书·尉缭子·兵教[M].海口:三环出版社,1991.P188.

[10]欧阳轼.五经七书·六韬·武韬[M].海口:三环出版社,1991.P287.

[11]欧阳轼.五经七书·尉缭子·兵令[M].海口:三环出版社,1991P194.

[13]欧阳轼.五经七书·六韬·虎韬[M].海口:三环出版社,1991.P318.

[14]欧阳轼.五经七书·尉缭子·三略[M].海口:三环出版社,1991.P209.

[16]欧阳轼.五经七书·孙子·行军[M].海口:三环出版社,1991.P39.

[18]欧阳轼.五经七书·孙子·军争[M].海口:三环出版社,1991.P28.

[20]欧阳轼.五经七书·吴子·论将[M].海口:三环出版社,1991.P85.

[21]欧阳轼.五经七书·孙子·军形[M].海口:三环出版社,1991.P15.

[22]欧阳轼.五经七书·孙子·军形[M].海口:三环出版社,1991.P15.

[25]司马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P2975.

[27]欧阳轼.五经七书·孙子·始计[M].海口:三环出版社,1991.P8.

[29]欧阳轼.五经七书·尉缭子·兵令[M].海口:三环出版社,1991.P199.

[30]欧阳轼.五经七书·孙子·行军[M].海口:三环出版社,1991.P40.

[31]欧阳轼.五经七书·吴子·图国[M].海口:三环出版社,1991.P58.

[33]司马迁.史记·韩长孺列传[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P2875.

[38]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P2932.

[40]司马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P2978.

[41]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P2935.

[44]司马迁.史记·匈奴列传[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P2938.

参考文献:

[1]袁传璋.太史公生平著作考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2]安平秋姚双年.龙门论坛—史记论丛[C].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

[3]司马迁.史记[M].北京:国文史出版社,2001

[4]张大可.司马迁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5]张大可.史记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6]班固.汉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7]王夫之.读鉴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5

[8]欧阳轼.五经七书[M].海口:三环出版社,1991

[9]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也风格[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

[10]张新科.《史记》与中国文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

[11]苗秀娟、朱红燕.李广难封的另一面[J].北京:公关世界,1997(01)

[12]黄朴民.李广的悲剧[J].北京:领导文萃,1998(06)

[13]高兵.也谈李广难封的原因[J].济南:齐鲁学刊,1995(07)

[14]夏述贵、钟世纶.感情批判还是历史批判--论李广是否应当封侯[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西宁:1989(04)

[15]张继文.试论李广终不得封的原因[J].洛阳:殷都学刊,1994(01)

[16]萧汉平.军功不够是李广难封的根本原因[J].衡阳: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02)

[17]刘兴林.司马迁的生命意识与《史记》的悲剧精神[J].武汉: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06)

[18]董志广.司马迁的悲剧意识[J].天津: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