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绿野仙踪》丛谈

时间:2009-8-8 16:40:43  来源:不详
  (一)关于作者李百川
    今天人们知道《绿野仙踪》的作者是李百川,那是由传世的百回抄本中的陶家鹤《序》始得知。而后人第一个揭示陶序内容的是1932年时节的吴辰伯(既吴晗)。吴全文转录了被一切刻本删除掉的作者自序,并根据自序中提供的情况,初步勾勒了李百川的生平行实。
    作者的名字是否就是“百川”二字?吴辰伯似认为“百川”可能是作者的字或号。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该书时接受了吴的看法,也说李百川的“名未详”。
    关于百川是何籍贯?今有二说:
    一说他是江南人,甚或说他是江苏省或浙江省人。此说首见于吴辰伯《绿野仙踪的作者》一文。对这个结论,今天的研究者大都接受。
    另一说认为,《绿野仙踪》是山东人所作。郑振铎认为《绿野仙踪》是山东人作,但没有论证,又是在谈《金瓶梅词话》时联及的,因而今未见有从其“山东人作”说的。
    上二说,我倒以为郑振铎说为近似。
    首先,我们考察一下吴辰伯说“江南人”(江折人)的两点根据。第一,说李百川的友朋皆江南人,或不然。即使陶家鹤是绍兴人,也不能因此类推李百川必是江南人。第二,李百川“远货扬州”,也证明他不会是江苏人。况且李百川言及其叔父李余谷曾“宦游盐城”,也似能证明李家不可能是江苏人。
    其次,郑振铎提出的“山东人作”说,是他就作品风格兼及语言特色而言之的。我之认为郑说较近似,兹亦先由作品的语言来论证。读《绿野仙踪》全书,谁都会感到它的语言是北方普通话,与明清之际江浙人的小说语言不同,也和《金瓶梅词语》及《醒世姻缘传》之多山东方言有差别。固然,中国的通俗小说发展到清乾隆时代,语言的地方性已与明末清初的小说多为作者本地方言词的情况大为减少。但《绿野仙踪》却有几个词语(不止用过一次),很少出现于其他通俗小说,可供研究作者运用词语的地域性色彩作参考。
    第一,“汉仗”。
    按“汉仗”一词,其他小说今知似仅见于《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是“身量”意。《儿女英雄传》以基本是京话的范本著称,可见“汉仗”一词是北京及其附近的特有语词。而《绿野仙踪》不止一次用“汉仗”一词,值得特殊注意。
    第二,“蹶劣”。
    把“蹶”与“劣”合组成为一个词语,肯定是地方性形容急遽样子的通俗语词。明末清初许多由江浙人作的小说,地方性词语很多,但未现过“蹶劣”一词或音相近意相同的类似词语。
    第三,“听”。
    “听”是“看”的意思,今河北省一些县(如冀东)犹以“看”作“听”,看什么叫做听什么。
    上列三例,两例是北京和河北省用的词语,另一例暂未能明。还有如“馍”字,也值得注意。《畿辅通志·方言》中所谈“畿南人称磨磨”,而北京及其附近各地人称为“波波”(饽饽)是合乎实际的,乾隆时当亦然。奇怪的是,李百川竟写畿南成安人不懂馍馍是何意,相反,却把北京的小街巷写得挺详细,还写了北方农村的情景。但他在自序中叙说自己的行踪,又绝无到过北京的描述。
    根据前述词语运用的情况及作者对北京的熟悉、北方风物的描述等来观察,说作者是北方人,可能更合适一些。几个特殊语词,如果能证明是山东也有的,则作者李百川是山东人(当然到过北京)也是可能的。我们如再进一步品玩作品带有感情色彩的,对扬州、镇江、苏州、杭州的描写及感叹,也能嗅到北方人乍到南方时的气味。
    如果推断李百川是北方人(或既京师附近或山东人),怎样解释自序所云“远货扬州”呢?从京师或山东某地顺运河南下扬州,不可谓不远,比之江浙更合适。扬州是靠近北方的商业城市,货家存古董可能比北京更易脱手而得高价。如是江浙人,到苏州就可以了,哪里是“有钱人的富户走动的地方”(第十回冷于冰语),不必过江去货古董的,而如家在苏北,更无“远货”之理。
    关于李百川的家庭状况,由他的“自序”中找到点蛛丝马迹的遗痕。可以毫无疑问,认定李百川的家是旧族世家,恐与他的两个化身即冷于冰、温如玉的家庭有某些相似处吧。
    对于李百川的生平经历等,主要是依据了《绿野仙踪》的自序提供的线索,而他的同祖弟李说严,则仍是寻找李百川生平的重要线索。如有人不惮烦劳,翻遍河北、山东二省的志书,总会找到某个李姓进士在乾隆二十一年及以后,曾任辽州知州的,这样就能进而把李百川的面纱揭开了。

    (二)百回抄本与八十回刻本的比较
    现今传世的《绿野仙踪》有百回本与八十回本之别,形成了两个系统的本子。
    另外,现今还知道有由八十回本出的两种石印本,一是光绪三十年上海书局本,一是民国十三年上海大成书局本。而大达书局的铅印本等则更在其后。
    《绿野仙踪》既然有百回本与八十回本两个系统之别,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侯忠义在据百回抄本整理的排印本《前言》中说:
    《绿野仙踪》现在通行的本子,是八十回的刻本,刻本与抄本相差二十回回目,从故事内容来看,大体是相同的。但两种不同版本之间,内容、情节上有些区别和差异,抄本又有些长处和特点。我们不妨概括地叙述它们之间的关系,那就是:抄本在前,刻本在后;抄本是“繁本”,刻本是“简本”;抄本是“原本”,刻本是“节本”。两本除了内容、情节、语言的繁简之外,在每回内容的多少,情节发展的次序上,刻本都作了部分压缩和调整,因此刻本回目上就表现为减少了二十回回目。
    侯忠义的概括,基本是合适的。大约八十回本对百回本之更改,除相同情节中个别词语及词句有改、删外,不外在情节上还有下面几种情况:
    第一,单纯的删削,从而使内容减少,以至使回目合并。
    第二,八十回本对百回本删削的同时,在删处有增改。
    第三,八十回本对百回本的情节有调整。
    上述或一个情节的删削(或有的略叙在别的回目中)、删削而改增别的情节;或调整、移植情节,加上故事未减而有语句上的删减等情况,就不仅使得百回本书变成了少二十回的八十回本书,且使作品的内容有些微的变化。这两者既不全同于《水浒传》式的简本和繁本,也不同于《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等作品不同时期的本子(既稍有字句上改动,而于大局无关)。两个系统的本子在艺术上各有千秋,不能以此否彼。又由于在结构上有前述的一些变化,也不能不影响到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方面有所不同。
    另外,《绿野仙踪》的语言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李百川提炼,加工了许多别有风趣的艺术语言,百回本、八十回本共有之外,由于百回本有些情节是八十回本没有的,因而某些好的语言便成为百回本所独擅的了。
    (三)百回本的批注问题
    百回本《绿野仙踪》的批注,比之《水浒传》之金批,《三国演义》之毛批,《金瓶梅》之张批,《西游记》之汪象旭、陈士斌(悟一子)、张书绅……等人的批,都要简略得多。它没有回前或回后的评,只有句间的批注。它的句间夹评,数量还不算太少,惟多系提示前后情节内容性质,比起金批、毛批等,在小说理论批评史上,就不能占有位置了。故在此仅就下述问题谈论之。
    (1)批注者的生平等问题
    因百回抄本没有明标批注者的名姓,所以对批注者为何人,暂不能说什么。然而在句间批注中,批者往往把自己摆进去,故于此夹缝中尚能窥知一些批注者的几个侧面情况。
    ①批注者是北方人
    ②批注《绿野仙踪》时,批者已达知命之年——50岁。
    ③批注者过去家道颇好,荣华过。而批书时已沦落,且南北奔驰谋生。
    ④批注者到过江南,在扬州住过多年。或许在北京生活过。
    ⑤批注者有一堂兄也是过去荣华过,后来落没;而他只有一女,出嫁两年即卒。
    ⑥批注者没有给官府做过幕客(幕僚)。
    (2)批注《绿野仙踪》与金圣叹批《水浒传》以至批《西厢记》的关系。
    检阅百回本《绿野仙踪》的批注,强烈的感觉是,批注者是金圣叹的崇拜者,他批注的标准、方式都是从金圣叹那里学取来的。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注者在批注中不是金批《水浒传》,然其所批的手法却明显是从金批《水浒传》剥下来的。批注者曾骂有的小说作者直接学取《水浒传》手法,却又用得毫无滋味,“真是嚼人屎橛,算不得一好狗也”(第六十三回)。他自己却学得稍有变化,叫做吃人剩饭吧,是条好狗!
    (3)批注者批评了前代的一些小说(包括《水浒传》)的败笔,也不指名地批评了一些时下庸腐小说,有点小说理论的味道。
    首先,批注者贬《西游记》。此等贬《西游记》也是从金圣叹学的样。然而,批注者竟也涉笔批评起陶家鹤在序言中称赞的与《绿野仙踪》并驾齐驱的大奇书《水浒》、《金瓶梅》的败笔来,可谓不凡。批评,提出了作小说“最忌头上安头”,提倡人物、事件要“彼此互相牵引插串而出,方为一线穿成文字”,这是值得刮目相看的。这很类似今天评论家认为的小说结构中最高级的网状结构论了。
    而批注者认为要付之丙丁的“其余小说”,也就包含了他一直鄙视“时下小说”。
    通过前边我们引过的批注,知道批注者的头脑里还是金圣叹式的章法、句法、字法论的老套子,是明末评点古文者的余绪。但他能结合《绿野仙踪》作品,具体地予以点出,这对读者认识小说手法的运用之妙,还是可赞许的。
    (4)批注者借一点因由大发议论,其议论与作品之情节、人物以至章法、句法等皆无关,是最可厌之点。然而,我们由此恰可窥知评者本人生平的某些侧面,故不能以“可厌”名之,倒是这方面的内容太少了。对一些纯粹在发牢骚的批文,则应扬弃。
    (5)行间夹批的问题
    百回抄本的批注,绝大多数都是在句间,而且墨色一至,笔迹连贯。只有第三回有五处在行间有夹批,这五处的旁批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