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纯阴纯阳的八字的意象
八字看男女结合的奥秘
八字解析男女结合的奥秘
合的问题
《三国演义》中的五行团…
《西游记》中的五行团队…
择日改名的意义
结婚照及其组合的摆放原…
10种导致夫妻不合的家居…
布置阴阳调合的餐厅
最新热门    
 
重合的意义:试论《牡丹亭》对晚明戏曲小青题材的影响

时间:2009-8-8 16:42:24  来源:不详

【内容提要】
冯小青的故事在晚明广为传播,她不仅是以受难才女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里,同时是以《牡丹亭》著名读者而闻名。晚明出现了多部描写小青故事的剧作,这些作品均明显地受到了《牡丹亭》影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作者故意让小青形象与杜丽娘形象最大限度地重合在一起,以使观众能更好地理解小青。在情节构置上,《疗妒羹》和《风流院》都改变了小青传说的结局,而极力模仿《牡丹亭》的故事结构,努力使小青故事变得圆满,以满足观众的心理期待。
 
【关键词】 《牡丹亭》;小青;《春波影》;《疗妒羹》;《风流院》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杰出的一部作品,这部作品描写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作品的主旨是写“情”与“理”的冲突。汤显祖要以自己所肯定和歌颂的“至情”去战胜虚伪的“理”,杜丽娘正是这种“情”的化身。杜丽娘对至情的呼唤、为情而死生的离奇经历,震撼人心。故作品问世后,立即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评论家们一致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吕天成在《曲品》中把《牡丹亭》列为“上上品”,他说“杜丽娘事甚奇,而着意发挥,怀春慕色之情,惊心动魄。且巧妙叠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张岱评论说:“汤海若初作《紫钗》,尚多痕迹。及作《还魂》,灵奇高妙,已到极处。”清人吴仪一认为“元曲传者无不工,而独推《西厢记》为第一;明曲有工有不工,《牡丹亭》自在无双之目矣。”诸如此类的评论,不胜枚举。
但是,也许汤显祖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牡丹亭》在女性读者中引起的巨大震荡,可能是远远超过男性读者的。从现存的种种资料来看,当时的评论家几乎都对《牡丹亭》进行了评论,而男性读者绝大多数都是进行了较为理性的评论,要么是阐释情与理的关系,要么是对作品的文辞、音律、才情和本色等问题进行技术性的评价。女性读者对《牡丹亭》的评价和男性读者迥然不同,她们是从感性出发的,她们借《牡丹亭》的故事和杜丽娘的形象,抒发着自己对生命的感悟。据统计,明清两代《牡丹亭》的女性批评者有俞二娘、冯小青、叶小鸾、黄淑素、浦映渌、陈同、谈则、钱宜、林以宁、顾姒、冯娴、李淑、洪之则、程琼、林陈氏、程黛香等16人,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说,其中有不少还难以称为批评者”,但由于女性批评的稀少,所以“这已经是戏曲批评史上颇为珍贵的史料了”。从当时的记载来看,痴迷于《牡丹亭》阅读的女性不在少数,然而绝大多数的女性读者并没有留下评点的文字,她们只是默默地体味着《牡丹亭》所描绘的让其心驰神往、亦真亦幻的世界
女性读者,仅从现存的评点本来看,她们显然更注重对“情”的阐扬。杜丽娘对真挚情感的追求,在女性中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共鸣。身为女性,她们不由自主地会将自己的情感投注到女主人公身上,她们对杜丽娘的深刻理解是男性读者难以企及的。正因为此,才出现了如此多的关于女性阅读《牡丹亭》后因感同身受而悲伤自怜的故事。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专门写了“《牡丹亭》艳曲警芳心”的故事,描述林黛玉听了悠扬婉转的《牡丹亭》曲词后,竟“心动神摇”、“如痴如醉”,“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可见,杜丽娘的形象是有着强大的艺术概括力的,在她身上既浓缩了当时女性的感受,也寄托着众多女性的期盼。晚明剧坛上的“冯小青热”,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兴起的。据统计,明清取材于小青故事的剧本大约有12部:徐士俊的《春波影》、吴炳的《疗妒羹》、朱京藩的《风流院》、陈季方的《情生文》、胡士奇的《小青传》、来集之的《挑灯闲看牡丹亭》、无名氏的《西湖雪》、顾元标的《情梦侠》、郎玉甫的《万花亭》、张道的《梅花梦》、钱文伟的《薄命花》、无名氏的《遗真记》等等。
冯小青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她是万历年间人。关于她的生平和不幸遭遇在当时许多文人的作品中均有记载。支如增曾为她作传,张潮《虞初新志》中有《小青传》,张岱《西湖梦寻》中有“小青佛舍”一则,冯梦龙《情史类略》卷十四专写小青事,鸳湖烟水散人的《女才子书》卷一便是小青的故事。这些文人所记录的小青的故事,虽详略不一,但内容却并无太大的出入。小青的一生是一个悲剧,她生于扬州,自幼聪慧异常,十五岁时成为了杭州冯云将的妾。冯云将的妻子是一名妒妇,虽然小青事事顺从她,但还是经常遭到冯妻的折磨。朋友杨夫人同情她,曾劝小青离开冯云将,脱离苦海,但小青拒绝了。后来杨夫人跟做官的丈夫离开了杭州,小青因此更加愁闷压抑以至于变得衰弱起来,不久得了重病,她不愿意治疗。在不久于人世前,小青找人为自己画像,并像杜丽娘一样,在画像前焚香敬酒。小青死时年仅十八岁,她死后,冯妻烧毁了她的手稿,但她给杨夫人写的诗和信被保存了下来。
小青约生于万历二十三年,死于万历四十年。在她死后的十年间,小青以一个受难才女的形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并在不断的传播中变得越来越富有传奇色彩。卓人月在为《春波影》作的序中这样描述小青在社会上的影响:“天下女子饮恨有如小青者乎?小青之死未几,天下无不知有小青者。”剧作家们争相写出以小青故事为题材的剧本,并不断地从这个故事中挖掘出新的内涵。
值得注意的是,小青不仅以一个受难的才女形象闻名,同时也是以《牡丹亭》的一个著名读者而闻名的。在以小青为题材的戏曲作品、文学作品及传说中,无一例外地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情节:小青对《牡丹亭》的痴迷。
自《牡丹亭》问世以来,出现了为数众多的《牡丹亭》迷。《牡丹亭》在女性读者中广为流行,《牡丹亭》中的语言在女性读者圈内成了常被引用的语汇,在当时没有哪一部文学作品能够如此地激发出女性内心的情感。杜丽娘既是闺中寻常女子的写照,同时又是现实生活中的女子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她不仅感情细腻、内心丰富,而且能对自己的追求矢志不渝。普通的女性没有“升天入地求之遍”的可能,甚至连梦中会一会柳梦梅的可能也没有。正因为得不到,又极其渴望,无数和杜丽娘处境相似的女性由此而产生了强烈的伤感和共鸣。小青就是这其中的一员。
小青的故事其实从一开始就和杜丽娘的故事缠绕在一起了。我们以明末清初在舞台上流行的三部小青题材的戏曲作品《春波影》、《疗妒羹》和《风流院》为例,来看《牡丹亭》是如何对小青产生影响的。
徐士俊的杂剧《春波影》写冯小青精通琴棋书画,嫁与杭州富家子冯子虚为妾。大妇对小青百般虐待。冯子虚的姑母杨夫人同情小青,于是劝说大妇把小青送到孤山别墅居住,大妇不许子虚去探望。小青寂寞凄凉,一日读《牡丹亭》,深为感伤,特地请来画师为自己画像,自我祭奠后一恸而亡。小青死后亡魂被道士度脱。吴炳的传奇《疗妒羹》写才女乔小青被卖与褚大郎为妾,受到大妇苗氏的虐待,进门后即被拘锁于后园内,后又被赶往城外幽禁,并拟将她毒死。小青感伤自己悲惨的身世,一病而亡。死前模仿《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欲画小像留为纪念。后小青为侠士所救,其才貌为吏部员外杨器所倾慕。杨中年无子,夫人颜氏颇贤惠。在颜氏的撮合下,小青嫁与杨器为妾。一年后,颜氏与小青各生一子。朱京藩的传奇《风流院》写才貌双全的杨小青被商人冯致虚纳为妾,大妇张氏十分悍妒,每日蹂躏小青。冯的姑母杨夫人同情小青,便说服张氏让小青独自住在孤山。落第书生舒洁郎偶然拾到小青的诗,把小青引为知己。小青病重而亡,舒请求南山老人施展奇术,使他和小青相会。小青死后被送到风流院入籍,院主正是汤显祖。舒在院主汤显祖、院仙柳梦梅、杜丽娘及南山老人的帮助下经过一番周折,舒洁郎终于得以与小青结为夫妻。
《春波影》和《疗妒羹》都描写了小青在阅读《牡丹亭》的过程中,被主人公杜丽娘的命运深深地打动的情景。其实与其说小青是对《牡丹亭》的痴迷,不如说她是对杜丽娘这个形象的痴迷。在《牡丹亭》之前,戏曲作品中还没有出现过像杜丽娘这样一个为爱如此痴狂的女性。

对于当时绝大多数像杜丽娘那样处于封闭状态中的女性来说,爱情是令人神往的,是值得用自己的一生来追寻的。杜丽娘的美丽和青春无人赏识,她对爱情无比执著却找不到可以寄托的对象,只能通过死亡来实现自己的梦想。杜丽娘这样一位美貌而有才华的年轻女性的寂寞忧伤和小青并无二致,小青在杜丽娘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增加了她的自怜和悲哀:“我道世间只有小青痴得没要紧,还有个杜丽娘早则恁般也。”《疗妒羹》在《题曲》一出中细腻地描写了小青在阅读过程中所受到的震撼。她在雨夜挑灯读《牡丹亭》,杜丽娘在梦中与柳梦梅的幽会深深地打动了空有一腔痴情却无处宣泄的小青:“好笑杜丽娘,悄然废书而叹,道圣人之情见乎词矣。春心拖逗向花园行走,感得那梦绸缪。你看柳梦梅,悄地把他抱去,软款真难得绵缠不自由”;“虽则想边虚构,也是缘中原有,梦得正好。那不凑趣的花片,偏要闪觉他来。似这小花神妒色惊回,到不如后面的老冥判原情宽宥。最妙是寻梦一出,恨风光不留,把死生参透,只要梦魂守”。读完《牡丹亭》后,小青顿悟道:“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临川序语,大是解酲。”她由杜丽娘而想到了自己的凄凉处境:“似俺小青今日,怕不待临川泪流。”
小青把杜丽娘视为知己,杜丽娘心中爱情的觉醒和对自己青春、美貌的被埋没、无人欣赏的哀伤与小青如出一辙。小青对杜丽娘的心境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她和杜丽娘一样,把“情”看做生命中最重要的内容。杜丽娘对感情的至死不渝,死而复求的坚韧,对小青的巨大震撼可想而知。汤显祖所推崇的“至情”是一种纯粹的感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难以言表的深情。冯梦龙说:“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故。”张潮甚至说:“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可见情所蕴含的巨大力量。小青和杜丽娘一样,是为情而生的,情是她愿意用生命来追寻的。钱谦益就曾说,小青这个人是臆造出来的,小青二字即是把“情”字拆开的意思。姑且不论钱谦益对小青人物真实性的论断是否可靠,但他起码说明了一个问题,小青是情的化身。在塑造小青的形象时,剧作家们之所以对小青挑灯夜读《牡丹亭》的情节不能割舍,那是因为杜丽娘和小青的内心世界有着太多的相通之处。杜丽娘自被汤显祖塑造出来后,已经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她的痴情、至情和深情也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可。当剧中的小青在接受杜丽娘的同时,她的内心世界也就与杜丽娘相契合了。小青的不幸,特别是内心的寂寞和痛苦便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能不让人对这样的一个红颜薄命的女子产生深深的同情和理解。
小青读《牡丹亭》后曾经写过一首缠绵悱恻的诗:“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这个“痴”在剧中反复被提及,它包含着对感情的执著,对理想世界的热望。杜丽娘是“痴”的,但她的“痴”最终得到了回报。小青的伤心却在于,她是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痴”是不大可能有结果的,只能是一种无奈的徒劳。她只能痴痴地憧憬那美丽的梦中世界:“待我当做杜丽娘,摹想一回。这是芍药栏,这是太湖石。呀,梦中的人来了,也半晌好迷留,是那般憨爱,那般痨瘦。只见几阵阴风凉到骨,想又是梅月下俏魂游。天那,若都许死后自寻佳偶,岂惜留薄命活作羁囚”;“只是他这样梦,我小青怎再不做一个儿?”在《春波影》和《风流院》中小青对现实生活是绝望的,她甚至也不幻想还有能改变命运的一天,她拒绝了杨夫人劝之离开冯家的建议,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到了来生。小青并不惧怕死亡,死亡也许是她摆脱痛苦的唯一途径。她对现实是绝望的,她今生已无再自由寻求佳偶的可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