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农村老家的电话让我郁闷
人民日报评论员:走前头…
求测:老婆在回家的途中…
适宜搬家的“良辰美景”
如何设计适合自家的玄关
一个美国人在中国白手起…
一个美国人在中国白手起…
一个美国人在中国白手起…
一个美国人在中国白手起…
测自己家的风水?
最新热门    
 
评论家的操守

时间:2009-8-8 16:45:06  来源:不详

  中国的文艺评论写作在近十多年经历了一个急剧扩张的进程。在此之前,我们经历的是一个堪称“反响匮乏”的年代,由于批评极度稀缺,所谓“反响”,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评价,成为一代文艺家渴望的奢侈品和创作者津津乐道的话题,或许它也确实成了文学艺术生长的精神动力。这是对长期承担为主流意识形态代言的“大批判”式畸形批评泛滥现象的反拨。但当评论家成为拥有文艺作品生杀予夺大权的审判者,评论功能的过度扩张,不仅不能保证文艺评论本身繁荣发展,相反会促使评论家过分的小心翼翼和谨小慎微;而一旦文艺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大的自由生存的发展空间,评论更是必然会首当其冲地成为牺牲品。这样的局面显然已经在根本上改观了,至少从表面上看,近一时期文艺评论的发展令人可喜,在美术界、文学界、戏剧界、电影电视界以及音乐舞蹈界,多数作品面世时都会伴随着或多或少或褒或贬的评论,除了见诸正式发行的报刊上的文章以外,有关部门召集的各类作品座谈会或研讨会上,评论就是其中的主体部分;更不用说每部稍有动静的作品问世,在网络上会出现更多长短不一的评论。

  这些都可以称为广义的文艺评论,它们体现了专业化的文艺评论家和非专业的普通欣赏者基于文艺作品的评价与感受,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文艺创作产生着程度不同的影响。所以,时至今天,无论争辩“评论霸权”还是抱怨“评论稀缺”都显得有些不切实际与不合时宜。然而,就在各种媒体上充斥着林林总总的评论文字的同时,人们对文艺评论的观感与评价也在发生变化。从整体上看,毋庸讳言,业内外对文艺评论的不满与非议已经到了不能不予以重视的程度。人们对文艺评论的不满与非议,在于评论的公信力与权威性的丧失,无论是对艺术家还是普通的欣赏者而言,评论的价值与意义都迅速下降。就在评论文章在量上急剧增长的同时,影响力并没有同步提升,文艺评论原有的促进文艺事业健康发展的功能越来越受到质疑,而改变文艺评论的整体社会形象,重新确立文艺评论对文艺事业的正面积极的推进作用,也就成为当下文艺领域面临的重大课题。

  文艺评论影响力急剧下降的关键,既然在于评论的公信力和权威性的丧失,那么,要重振评论事业,关键就在于评论家及其评论在整体上如何有可能重新获得艺术家以及公众的信赖;在这里,如何通过严肃认真且高质量的、令人信服的评论,建设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评论家队伍,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迫切需求;而对于文艺评论的从业人员而言,是否拥有评论家应该具备的操守,关系到其评论写作是否有益于这支队伍的建设,而这里所说的评论家的操守,既是指道德操守,也包括专业操守,两者同样重要,不可偏废。

  文艺评论家的道德操守,关系到他是否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文艺作品,并且通过对具体作品以及文艺现象的判断与评价,在社会普遍公认的艺术价值体系的建构中起到积极作用。无疑,任何一个真正的评论家都应该有其批评的独立性,其中又必不可免地会在评论中体现个人兴趣、倾向与好恶,其中既包含了美学的趣味,也包括非美学的个人化或社会化的评价尺度,完全客观公正的文艺评论只能存在于虚幻的想像之中。但评论家的道德操守与评论的独立见解并不矛盾,恰恰相反,任何一位优秀的评论家,都是通过建立在个体判断甚至个人风格基础上的评论作品实现其艺术影响的。这里之所以要强调评论家的道德操守,正是由于面对源于多方面的压力或诱惑时,评论家坚持自己的自我立场并不容易,而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一旦评论沦为对作品不负责任的曲意逢迎,评论的价值也就因之沦丧殆尽。因此,即使是为了尊重自己的判断,评论家也应该有某种道德底线,有立场与有个性的评论才是符合道德要求的评论。

  评论家的专业操守,更是这个时代必须强调的重点。就像其他文艺体裁受文化市场内的商业规则制约衍生出的各种问题一样,文艺评论的文本日趋媚俗,也已经是这一领域内非常突出的现象。当那些被称为所谓“酷评”的故作惊人语的刻薄评论,以及只追求即时阅读快感的不负责任的“口水批评”大量出现在各种媒体上时,评论界不仅没有起码的反思,甚至还有人将这些评论文章充斥大众传媒看成是批评繁荣的标志。

  文艺评论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人类精神活动之一,而评论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地位日渐上升,说明人们面对文艺作品时,越来越不满足于单纯地停留于接受与欣赏的被动态度。公众期望通过阅读文艺评论这种特殊的方式,袪除长期以来笼罩在文学艺术家身上的魅影,期望通过评论分享评论家对文艺作品平视的立场,于是,文艺评论渐渐从专业化的小圈子书写转而进入大众传媒与公众视野,进而成为以网络为代表的各种新媒体上最受欢迎的文体之一,甚至成为时尚读物。如果就文艺而言,20世纪堪称是“批评的时代”,那么,文艺评论在21世纪初的公共文化领域更令人关注,实为时代发展趋势之必然结果。

  文艺评论的功能从纯粹局限于专业领域内的美学判断与评价,渐渐成为评论家这个特殊的欣赏者群体与普通公众关于文艺作品以及发展趋势等话题的对谈与交流,这既是大众传媒的要求,反过来也会深刻影响评论家的思想与写作。作为一个特定的职业,文艺评论的从业者首先需要的是深厚的理论功底、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敏锐的判断力,而专业化的文艺评论,其核心价值在于对于某些文艺作品以及文艺发展趋势准确而理性的分析,以及基于专业背景所做的判断以及得出的结论。这样的分析、判断与结论,尽管在任何民族、任何时代的文艺事业发展进程中都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然而在这个大众传媒的影响日益扩张的时代,大众传媒的标准却以异乎寻常的力量介入文艺评论的写作中。既然评论与普通公众的关系越来越显密切,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吸引公众的眼球,或者说,如何赢得超乎寻常的点击率,这些本来只与通俗文学作家相关的因子,也就不可避免地开始与文艺评论家发生关系。

  这就是文艺评论家面临的新景观,在这个变化迅速的时代,文艺评论越来越直接面向公众,并且,在某种意义上它越来越像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或者说,已经越来越多地成为一类特殊的大众读物。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通俗读物的出版发行的商业规则开始日渐侵蚀文艺评论的写作,这样的压力当然会转移到从事文艺评论写作的学者们身上。如果说像福柯、赛义德这样一些学者非常经院化的纯学术著作也进入了书店的畅销书排行榜并经常占据高位,那么,文艺评论的可读性以及文字本身的吸引力成为评论家的关注点,也就一点也不会让人感到奇怪了。但令人忧虑的是,评论界也出现了一些类似于“超女”“快男”式的“明星”,他们完全是“为评论而评论”“为批评而批评”,致力于寻找能获得阅读者感官刺激的表达方式,或者是刻意地大量搬用与性有关的比喻,或者追摹“文革”时代的蛮不讲理的大字报文风,把严肃认真的文艺评论变成了人身攻击或浅薄无聊的文字游戏,这样的评论,把作为评论对象的文艺作品、艺术家以及文艺现象当成了嘲讽甚至调戏的对象,文艺评论家的道德操守与专业操守荡然无存,这是评论向另一个方向堕落的表征,它对文艺事业的危害,同样值得重视。尊重评论对象,以专业化的眼光与视角表述自己对于所评论对象的专业判断和见解,这是评论家们职责所在,也惟有如此才会有助于文艺事业的日益繁荣和健康发展。

  文艺评论的重要性无需强调,但要让文艺界以及社会公众真正认识到评论的价值,首先需要的,是评论家自身时刻表现出良好的操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