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谁“放倒”了体育报

时间:2009-8-8 16:47:10  来源:不详
的冲击可谓是巨大的。
还有一个近年来涌现的平面体育媒体杀手——互联网。新浪、搜狐等体育栏目的出现,使很多习惯于购买体育报刊的读者无需再买报。这些网站集中了体育报刊的精华,而对重大比赛的反应比体育报刊快得多,赛场比赛与网上报道完全同步,一个小时以后评论便见诸网上。互联网的另一个优势是与读者的互动,体育迷乃至“愤青”都可以在此发表自己的意见。最近有个权威统计数字也令报刊进一步感到威胁:2005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止到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突破1亿,达到1.03亿人。而且宽带用户首次超过了拨号上网用户人数。而作为最讲究时效的体育新闻载体,体育类报纸受到的威胁是最大的。
    另一个体育报刊的强大对手是都市报刊的体育版。近年来都市报如雨后春笋纷纷出现。以北京为例,《北京晚报》的发行量已经很大,近年来《京华时报》、《北京晨报》、《北京娱乐信报》、《新京报》、《法制晚报》、《竞报》也都来势汹汹,而在成都也有《成都晚报》、《华西都市报》、《天府早报》、《成都商报》吸引着市民的眼球。这些都市报价格便宜,买3份报的价格相当于一份体育报,而且内容包罗万象,三四个体育版的体育新闻都经过筛选。由于是日报,信息反映速度也大大快于一周两到三刊的体育报。所以很多体育报的读者被都市报抢走了。
    体育界自身的不良形象 体育界自身的形象也使一些读者远离。
    假球、黑哨、赌球是世界性的现象,但是像中国这样波及面广、治理难度大的情况还很少见。体育报刊的支撑点无疑是足球,但是越来越多的人认定关注这个行业无疑是在受着欺骗。2003年有那么多“黑哨”交出了数目惊人的受贿款,之后不少球员甚至同教练参与赌球,更让这个行业遭到毁灭性打击。再加上打架斗殴、嫖娼赌博等不检点行为,让球员的形象在球迷心中一再跌落。中国足球超级联赛的冠名权,也从往年天文数字的赞助费沦落到2005年的无人理睬。再看球市,同样也在经历着“危险进程”,从上座率来说,1995年平均每场23790人;1996年3208500人,平均每场24300人;到了2003年平均每场已不足1万人;2004年平均每场1.1万人。球市这样萎缩,依附于比赛的体育报刊又岂能幸免?
    同行业无休止的恶性竞争 体育报刊之间的恶性竞争也使其生存环境更加恶劣。
    报刊的竞争是市场的必然规律,但是像体育报刊这样竞争到你死我活地步的却还很少见。一些体育报刊违背市场规律挖名记,虽造成了一时的轰动效应,但是却为日后的衰败埋下祸根。几年前一位与米卢零距离接触的女记者号称以200万元的价格从一家报社“转会”到另一家报社,给整个新闻界带来振动。虽然“零距离”对于报刊有一时的轰动效应,但是随着中国队在世界杯上惨不忍睹的表现以及之后米卢拍屁股走人,“零距离”也就变得“人老珠黄”。而这一切就像给球员高薪,绝不是只给一个人就能了断的。比“零距离”资格老的和写得好的都会与之进行比较,而报社也不能指望“零距离”一个人“全包”。于是,一股涨薪大潮在几家体育报刊间此起彼伏,甚至一名普通记者的转会费也要几十万元,这让其他行业的媒体都感到好笑,因为这样的身价完全是“大跃进”式的虚幻产物,这也给即便财大气粗的体育报刊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报刊如日中天的时候可以挺住,可如今熊市迅速降临,其发展前景,不是降薪减员就是报刊关张,而这个行业的人气也难以聚拢了。
    体育报刊恶性竞争的另一个负面效应就是假新闻的应运而生。为了压倒别的报刊,某些一心想垄断市场的报刊买断新闻采访源,用人民币让球员对其他报刊闭嘴。以2002年世界杯为例,某报用大价格让国脚接受独家专访,其实谁都知道,国家队当时处于封闭状态,中国足协也有纪律不允许球员随便接受采访,所谓买断“独家采访权”实际上就是买断“独家胡编权”。其他报刊也没有束手就擒,干脆也一起“胡编”。有家新闻类的权威刊物在2002年世界杯期间短短的几天内,就统计出若干轰动性假新闻,比如国家队发生内斗,央视禁播米卢广告,范志毅与郝海东打架,哥斯达黎加国脚万乔普服用兴奋剂,执法意大利与韩国比赛的厄瓜多尔主裁判被枪杀,米卢选定接班人……还有一家报纸的记者发表了采访某世界级球星的对话,并有二人亲切握手的照片,后来球员的经纪人发表声明照片是伪造,才揭开了很多世界级球星与记者对话的“奥秘”。行内人都说,这位记者在这方面绝对不是“老手”,他的人品是比较好的,只是在这种恶性竞争的环境下不得已而为之,否则拿不到奖金还要受到批评,用一些体育报刊记者的话来总结,就是“逼良为娼”。而越来越多的读者对这类报纸造假感到厌恶,使体育报刊失去越来越多的“衣食父母”。
    当前,遍观国内体育类报刊,具有一定实力的只有《体坛周报》和《足球》。它们对中国体育媒体的改革可谓居功至伟,正是它们的出现,才有了中国专业体育平面媒体的繁荣。但是,其他体育平面媒体的倒台并没有换来它们的更加辉煌,因为这是整个行业的衰落。想起《体坛周报》在2001年在每个报摊都有厚厚的一摞,想起它们曾经骄傲地把每个分印点的印数公布在报眼位置,再看看今日报摊寥寥几份和羞于公布数字的反差,熟悉体育报刊的人们也许会百感交集。但从某种程度上说,《体坛周报》和《足球》就是我国平面体育媒体的门面,我们期望它们能够力挽狂澜,也希望惟一的一家体育日报《东方体育日报》和新生的《扬子体育报》能够在危局中脱颖而出!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