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正文
没有相关传统文化
最新热门    
 
论男耕女织

时间:2009-8-8 16:49:10  来源:不详
分工。”[29]③马克思在讲古典古代,即古希腊、罗马时,也提到“作为妻女家庭副业的那种工业(纺和织)”。[30]④在讲到西方工场手工业的出现时,也说到“纱、麻布、粗毛织品(过去每个农民家庭都有这些东西的原料,并把这些东西纺织了来供自己消费)”。[31]⑤所以,耕与织的结合在西方也同样存在,不过马克思没有特意去谈它而已。

但是,象任何经济现象一样,就“耕、牧、纺、织、缝”这些职能的具体状况说,在西方和东方,也是有所不同的。西欧的封建经济,受日耳曼人村社的影响很大,除保留份地制外,还有不少村社公有经济的残余。整个封建时代,人口增加较慢,土地相对宽裕,牧畜业比较发达,并有部分采集经济。每个领地都有公用的牧场、草地、林区以至渔场。三圃制的休耕地和收割后的敞地制,都是为了提供更多的公用地。争取公用地的斗争,在西方屡见,在中国则罕闻。

由于牧畜业发达,人们的食物和衣著的构成也与中国有所不同,耕织结合常反映为耕牧结合。耕仍然重要,粮食仍是主食,但比重不象中国那样大。由于领主有陋规权,常强迫农民在公用磨坊磨面料、榨葡萄,以至在公用炉坊烤面包(当然是要付费的),农民的主食也不全是家庭作业。衣著中,除麻外,羊毛织品和皮革占颇大比重。纺、织仍是家庭副业,但女农奴还要到领主的作坊内集体进行毛织品的制作。特别是精毛织品,技艺较繁,主要是在这种作坊中发展起来的。在制衣著方面,早在古罗马,皮匠和染匠就属于九大行业之中,在中世纪,又有巡回裁缝和鞋匠,挨户到农民家中做活。[32]①这在中国是很少见的。总之,在西方,在一个庄园或马尔克的乡区范围内,经济上是高度自给自足的,有许多庄园之间甚至没有道路,互不往来。但是,就农民的生活说,似乎公共活动的内容较多,共同体内的分工较细,协作和劳动交换较多,而家庭本位不象中国那样紧密。又不仅经济方面,在社会生活上,基督教会起很大作用,而家长制度不象中国那样严格。

自然经济本来不是以家庭为单位,家内经济生活多少,不决定自给自足的程度。相反,家庭以外的公共活动越多,如在原始公社或村社的残余比较多的民族,自给自足就更为充分、自然经济,“在带有或多或少原始性的公社(不管是否掺杂着依附农制关系或奴隶制关系)的基础上,更是占优势。”[33]①从这一点说,中国封建社会产生较早,历史较长,发达的程度也比西方高,表现在个体家庭在经济上的独立性也比西方大,这是完全合乎规律的。但并不是自然经济更为完整。事实上,中国封建商业和商业资本的发展,要比农奴制下的西方为发达,西方只是在后来重商主义时期,商业才超过东方。

东西方之不同,还表现在地租形式上。中世纪西欧长时间是劳役地租,这是最原始的地租形式,反映最完整的自然经济。农民每周在领主的土地上劳动若干天,还要为领主从事运输、牧放、修建等劳役和在领主的作坊中服役。相对地农民在自己家庭和份地上的劳动时间,就比较少了。十三世纪以后,劳役地租逐渐转化为实物代役租,而较快地又转化为货币地租。中国,则长时间内是实物地租(产品地租),一直延续到明清。实物地租完全是由农民的家庭生产的。并且,“它还要以农村家庭工业和农业相结合为前提;形成地租的剩余产品,是这个农工合一的家庭劳动产品,而不管这个产品地租是象中世纪常见的情况那样,或多或少包括工业品在内,还只以真正的土地产品来交纳。”[34]②事实上,西方的代役租中,工业品并不少,但并非以纺织品为主。中国的赋税(那无非是地租的转化形态),则粮食以外,就是帛、绵、麻布、麻,所谓有“布缕之征”;两税法以后,实际并未停止,直到棉布。“对于这种(指实物地租)形式来说,农业经济和家庭工业的结合是必不可少的。”[35]③

东西方在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方面是有差异的,不过,在整个封建社会,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时期,这种差异并不有什么重要意义,只是结合的程度不同,或大同小异而已。但是,到封建社会末期,在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时期,它就变得重要起来。中国封建生产方式的传统本来比较古老,而农业与家庭的手工业的结合,在进入用棉的时代,在生产工具没有什么改进的情况下,更为紧密了。这就更增加了封建经济结构的坚固性。


四 结 论

在西欧,纺织业是较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行业之一,而织呢业又是较早和农业分离、脱离家庭生产的。西方的工业革命,也是从纺织业开始, 是有了十六到十八锭的珍妮纺机,后来加上蒸汽动力。中国的男耕女织这一紧密结合的传统,却经久不息,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农民还主要穿用自己织的布。然而,它毕竟还是被机制纱打破缺口的。虽然主是要打破了纺,但到三十年代,农家织布所用的纱,已有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在市场上买来洋纱(包括上海产的机纱)了。这已不是自然经济,而是半自然经济了。

这告诉我们:起决定作用还是生产力。这正是我在本文一开始“耕犁和纺车”中所特予强调的。明清以来,我国纺车无由改进,也许是个历史的偶然,但它所造成的后果,却是历史的必然。

然而,任何一种历史性的经济现象,都有它复杂的、历史的原因,不是用单一的方式可以解释的。在“东方与西方”一节中所作的分析,也许不过是什一。但不管原因是否具备,男耕女织传统加强了我国封建经济结构的坚固性,则是不可否认的。

马克思说:“资本主义以前的、民族的生产方式具有的内部的坚固性和结构,对于商业的解体作用造成了多大的障碍,这从英国人同印度和中国的通商上可以明显地看出来。在印度和中国,小农业和家庭工业的统一形成了生产方式的广阔基础。……在印度……如果说他们的商业在那里对生产方式发生了革命的影响,那只是指他们通过他们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消灭了纺织业,——工农业生产的这种统一的一个自古不可分割的部分……在中国,那就更缓慢了,因为在这里直接的政治权力没有给予帮助。因农业和手工制造业的直接结合而造成的巨大的节约和时间的节省,在这里对大工业产品进行了最顽强的抵抗;……”[36]①

这段话虽然常为人所引用,但我们对中国封建经济结构内部具有坚固性往往注意不够,在计多论述中,为了强调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把它写成不堪一击。事实上,直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国的工业品没有一样能在中国畅销,在鸦片战争后的二、三十年间,情况仍然没有很大的改变。进入二十世纪,中国也从来没有成为帝国主义者当初所理想的四亿人口的大市场。对于中国封建经济结构的坚固性,无论是论述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问题,在整个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的几乎所有重要问题中,都不能忽视。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紧密结合,它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生产力的落后,而这是不仅仅由于外部的侵略力量,就能根本改变的。它作为一种经济因素,长时期地存在着,甚至对于我们社会主义经济,还会发生某种影响。“四人帮”横行时期,就利用了这种影响,在农村和在城市居民的家庭生活中,都产生过某种返回封建的倾向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