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春秋战国 >> 正文
陕甘边苏区吴起镇旧址
北朝-北魏盖吴起义
最新热门    
 
吴起

时间:2010-11-16 23:59:09  来源:不详
退,这样的军队只要用相当于它的一半的兵力就能打败它,而且能百战百胜。他又说:

敌人之来,荡荡无虑,旌旗烦乱,人马数顾,一可击十,必使无措。(同上)

倘若敌人前来,散散漫漫,毫无纪律,队伍混乱,人马不安,东张西望,这样的军队便可以一击十,使之毫无所措手脚。吴起认为,“愚将,虽众可获”(《吴子·论将》)。

即如果将领不善于指挥,虽然带兵多,也容易被俘虏。吴起说:“用少者务隘。”他重视利用有利的地形,从而造成以少胜多的条件。他说,只要“避之于易,邀之于厄”,即避开平坦开阔之地,而利用险要的地形,就可以“以一击十”、“以十击百”、“以千击万”《吴子·应变》)。由此可见,吴起从他丰富的作战经验中,看到了多和少的辩证关系。他把这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运用到军事实践中,创造了五万人“兼(加)车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吴子·励士》)的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所以人们称颂“吴起之用兵也,不过五万”(《吕氏春秋·用民》)。尉缭子说:“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尉缭子·制谈第三》)据杨宽统计:“战国时代,各大国的兵额就有三十万至一百万之多。”(《战国史》1980年7月第一版第285—286页)吴起的五万、七万之数,可以说得上是精兵,而用之可以抵御强秦。可见其军事艺术在当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总之,吴起进步的战争观,朴素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辩证法的战略战术思想,在我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吴起年谱

参考钱穆:《先秦诸子系年》。

公元前440年(秦躁公三年、魏文侯七年、楚惠王四十九年、晋敬公十二年、赵襄子三十五年、齐宣公十六年、燕成公十五年、鲁悼公二十八年、宋昭公二十九年、越朱勾九年、周考烈王一年)约在此年诞生于卫左氏邑。

魏始封邺。

李悝十五岁。

公元前439年(秦躁公四年、魏文侯八年、楚惠王五十年、晋敬公十三年、赵襄子三十六年、齐宣公十七年、燕文公元年、鲁悼公二十九年、宋昭公三十年、越朱勾十年、周考王二年)二岁,在卫。

公元前436年(秦躁公七年、魏文侯十一年、楚惠王五十三年、晋敬公十六年、赵襄子三十九年、齐宣公二十年、燕文公四年、鲁元公元年、宋昭公三十三年、越朱勾十年、周考王五年)五岁,在卫。

孔子弟子曾参卒。子夏七十二岁。

公元前433年(秦躁公十年、魏文侯十四年、楚惠王五十六年、晋幽公元年、赵襄子四十二年、齐宣公二十三年、燕文公七年、鲁元公四年、宋昭公三十六年、越朱勾十六年、周考王八年)八岁,在卫。

晋公室只有绛、曲沃等地,向魏、赵、韩三家朝见。

公元前431年(秦躁公十二年、魏文侯十六年、楚简王元年、晋幽公三年、赵襄子四十四年、齐宣公二十五年、燕文公九年、鲁元公六年、宋昭公三十八年、越朱勾十八年、周考王十年)十岁,在卫。

楚灭莒。

公元前425年(秦怀公四年、魏文侯二十二年、楚简王七年、晋幽公九年、赵襄子五十年、齐宣公三十一年、燕文公十五年、鲁元公十二年、宋昭公四十四年、越朱勾二十四年、周威王元年)十六岁,在卫。

魏始称侯、秦庶长晁攻秦怀公,秦怀公自杀。

公元前423年(秦灵公二年、魏文侯二十四年、楚简王九年、晋幽公十一年、韩武子二年、、赵献子元年、齐宣公三十三年、燕文公十七年、鲁元公十四年、宋昭公四十六年、越朱勾二十六年、周威烈王三年)十八岁,在卫。

韩伐郑,杀郑幽公。

公元前421年(秦灵公四年、魏文侯二十六年、楚简王十一年、晋幽公十三年、韩武子四年、、赵献子三年、齐宣公三十五年、燕文公十九年、鲁元公十六年、宋悼公元年、越朱勾二十八年、周威烈王五年)二十岁,在卫。散金求官当在此年之后。

晋幽公与鲁季孙会于楚邱。

公元前416年(秦灵公九年、魏文侯三十一年、楚简王十六年、晋幽公十八年、韩武子九年、、赵献子八年、齐宣公四十年、燕文公二十四年、鲁元公二十一年、宋悼公六年、越朱勾三十三年、周威烈王十年)二十五岁,在卫。

晋幽公为人民所杀,魏出兵镇压,立烈公。

公元前415年(秦灵公十年、魏文侯三十二年、楚简王十七年、晋烈公元年、韩武子十年、、赵献子九年、齐宣公四十一年、燕简公元年、鲁穆公元年、宋悼公七年、越朱勾三十四年、周威烈王十一年)二十六岁,由卫逃到鲁。师事曾参之子曾申,学《左氏春秋》。

越灭滕。

曾申、公仪休、子思等有名儒者均在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