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汉代历史 >> 正文
汉高祖刘邦(一)
汉高祖刘邦(三)
汉高祖刘邦(二)
传奇大英雄---汉高祖刘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
汉高祖刘邦皇后
汉高祖白登被围
汉高祖刘邦的一生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吕雉——汉高祖后
最新热门    
 
汉高祖

时间:2010-11-16 23:28:59  来源:不详
楚地,项羽的士兵思乡落泪个个离去。项羽突围后被汉军追击,落入十面埋伏的项羽最后自刎而死,楚汉战争由此正式结束。

·建立汉朝史称高帝迁都长安

公元前202年,天下经历了10年混战割据后重归一统,刘邦在众人的推举下正式称帝,建立汉朝。开始刘邦欲将都城定在洛阳。刘邦在洛阳的庆功会上,和众人总结楚汉战争胜败的经验教训。高起和王陵说,刘邦之所以能战胜项羽,是因为刘邦能与大家同甘苦,共患难,而项羽却自私自利。刘邦总结自己取胜的原因说:“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刘邦的总结很准确,战争的胜败,人的因素总是最重要的。

后来,一个叫娄敬的士卒从山东赶来见刘邦,说刘邦得天下和先前的周朝不一样,所以不应像周朝那样以洛阳为都城,应该到关中定都,这样便可以在秦地固守险地,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他的意见遭到很多人反对,张良则同意娄敬的建议,他说关中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退可守,攻可出。刘邦于是将都城迁到了长安。

·继承秦的制度

历史上有一种通称,叫“汉承秦制”,即汉朝的规章制度基本上都是继承秦朝的。不过汉朝的统治政策中将原来秦朝的残酷刑法和严厉的治国思想改变了、废除了,改用一种清净无为的黄老思想为治国的指导思想,体现在经济方面就是减轻百姓赋税的负担。使得汉初的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回复元气。

汉朝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秦朝的延续,中央是三公九卿,地方是郡县制。(有关内容请参考“秦始皇”)除了郡县制外,还实行分封制,即分封诸侯王到地方建立诸侯国和王国。最初,分封的是异姓王,如韩信、彭越等人,但考虑到国家安危和皇权稳定因素,到后来只剩下了长沙王吴芮,其他的异姓王不是被贬就是被杀。消灭了异姓王,刘邦又封了九个同姓王,都是刘邦的儿子、侄子和兄弟。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也没有起到好的作用,也发生了叛乱。直至汉武帝的推恩令才多少抑制了同姓王的势力。

·巩固皇权的措施

为了巩固皇权和避免异姓王叛乱,刘邦首先消灭的是各地拥兵割据的异姓王。公元前201年,有人告发韩信谋反。陈平建议刘邦以巡游云梦为借口,在各诸侯王到陈县(现在河南淮阳)聚集拜见时将韩信抓获。韩信听闻后慌张不已,还将钟离昧的人头献给刘邦以示忠心。但刘邦并没有给韩信好果子吃,下令将韩信逮捕入京。韩信大声喊冤:“古人说的果然不错:‘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现在天下已经平定,我这样的人也早就该烹杀了。”而后刘邦因没有证据,便释放了他,但降为淮阴侯。这使韩信怀恨在心。

第二年,韩信谋划让陈在外地反叛,使刘邦亲自前去平叛,然后自己在都城袭击太子和吕后趁机夺权。但是却被人告发,事情败露,吕后用了萧何的计,将韩信诱骗入宫抓捕,最后在长乐宫斩首,留下一个“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成语。除了韩信,其他诸侯王如彭越等人也接连被消灭,只剩下了长沙王吴芮。对于六国的后裔,刘邦则将他们和地方的名门望族共十几万人全部迁到关中居住,置于中央控制之下,消除了后顾之忧。

对于丞相,刘邦通过把萧何下狱来打击削弱相权。在刘邦平定了英布叛乱回到长安后,萧何提议把上林苑开放,让百姓去耕种,因为上林苑基本上已经荒芜,并不是养兽供皇帝狩猎的地方。刘邦一听就恼了,说萧何拿了商人的贿赂,所以才替他们说话,借百姓之名为商人牟利。刘邦将萧何关进了监狱,通过打击功臣萧何,在削弱相权的同时将皇帝的权力提高了。

·身中流矢拒治归天

做了皇帝,为了皇权的巩固,刘邦费尽心机。他年龄此时已经很大了,在平定英布叛乱时又中了流矢,到了长安后还拒绝医治,称此乃天命所归。遂病情日益加重。吕后问他死后人事的安排,刘邦说萧何之后用曹参,曹参之后用陈平。让周勃做太尉。吕后又追问以后怎么办,刘邦有气无力地说:“以后的事你不会知道了。”刘邦死于公元前195年,终年62岁(虚岁),葬于长陵,谥号高皇帝,庙号高祖。

【用人分析】

刘邦用人特点:知人善任、不拘一格、招降纳叛、不计前嫌、坦诚相待、用人不疑、论功行赏、暗中控制

是典型的帝王之术。

上一页  [1] [2] [3] [4]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