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中国历史 >> 明朝历史 >> 正文
趣闻:谁是湖南历史上第
说谎的历史教科书与被遮
中国古代人一天吃多少东
中国与世博会的百年情缘
春秋时中国就有政府管制
解放军历史上以人名命名
20世纪西方眼里的四种中
1911年:皇帝消失后的中
吴佩孚:20年代最有希望
残酷红卫兵武斗:重庆文
最新热门    
 
中国历史上12大名人盗墓案(图)

时间:2010-1-29 14:44:13  来源:凤凰网
比较多的人物之一,本来就是一历史名人。从中国的盗墓文化史来说,他也是重量级的。掘开了人家的陵墓不说,还要拿着皮鞭,朝尸体发泄,可谓最狠毒的一位掘墓者。

    伍子胥受封于申地,故又称申胥。本为楚国人(家在今宿迁市来龙镇一带)。入吴后,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制以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廪,治城郭以设守备。伍子胥与中国历史上多位名人有联系,如越王勾践、孙武、范蠡、西施等。孙武精通兵法,是伍子胥举荐为吴国将领,从而名闻天下的;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西施,与伍子胥的恩怨也很出名,当时伍子胥建议杀了越王勾践,结果好色的吴王不听,范蠡遂使出“美人计”,献西施给吴王,离间吴王与伍子胥关系,导致伍子胥被杀。亡了吴国。

    伍子胥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盗掘者,源于其出走吴国之前,与楚平王结下的仇恨。《左传》记载,公元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兄均为楚平王所杀,伍子胥被迫出逃吴国,发誓要搞垮楚国,以报仇雪恨。公元前506年,在孙武攻破楚国城池,成全吴王“春秋五霸”地位后,伍子胥也寻得了报杀父兄之仇的机会。据说入楚后的伍子胥最想干的第一事,就是找到死去不久的楚平王陵墓。开始找了一天也未找到,原因是当年楚平王为防止陵址被人知晓,下令把参与修陵的工匠全杀掉了。经一个侥幸逃脱的老工匠指点,伍子胥顺利掘得楚平王陵,把他的尸体挖了出来,用鞭子抽打解恨,一直抽了三百下才止住,此即“鞭尸三百”典故。另有一说,伍子胥抓到了楚平王的儿子楚昭王,对其进行严刑拷打,逼他说出了父陵的下落,伍子胥方得手。

    此事《史记》上亦有记载,但司马迁觉得伍子胥的行为过分了,称“怨毒之于人甚哉”。现代学术界还引发了“鞭尸”、“鞭坟”之争,认为伍子胥当年根本未鞭尸,仅是鞭了梁平王的陵墓。楚平王墓现在已无存,史书上对此事记载又不周全,事情的真相已是一道永远无法解开的历史之谜。


    项羽-最牛的盗墓者

    与伍子胥相比,项羽的盗墓显得理由更充分更正义一些。伍子胥是为了报“家仇”而盗掘陵墓,是私心;三百年后,项羽为了“国恨”,掘开秦始皇陵,天下所愿。秦始皇是什么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陵是什么陵?中国帝王陵寝中的“第一陵”(见《盗墓贼眼里最值得冒险的三座帝王陵》一书),敢对这样的帝王陵下手,只有项羽,牛!

    项羽与伍子胥是老乡,都是现在的宿迁人(这层历史关系恐怕不少人不是太清楚吧),时人称西楚霸王,其战争的竞争对手是邻边徐州的刘邦。秦始皇在位时实行严酷的统治,仅为他修陵就调运用了70万囚犯。由于残暴不仁,在陵尚没有完全建成时就出乱子。公元前209年前后,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就是当代官方史书认定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D?D陈胜吴广起义。秦陵修筑前后共用了37年时间,在秦始皇病死后,因为江山不稳,秦陵是虎头蛇尾,后期草草收尾,可以说秦陵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半拉子工程。

    对于项羽掘秦陵,班固的《汉书》称,“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大师至其下矣。项籍焚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紧闭之祸,岂不哀哉。”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渭水》记载得更具体,“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作物不能窜,关东盗贼销椁取铜,牧羊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灭。”

    《史记》中记载,刘邦把“掘始皇帝冢”作为项羽的一大罪过。昭示天下。但有学者认为,项羽掘秦陵记载未必准确,郦道元在四百年后写的书不可信,因为早年史书、比较严肃的《史记》并无准确记录。现代考古探测则发现,秦陵“完好无损”。项羽当年到底是否掘开了秦陵,在秦陵被充分考古发掘之前,仍是历史之谜,无从验证史实的真伪。

    刘去-最变态的盗墓者

    盗墓有的是泄愤,有的是贪财,但中国历史上有一盗墓者却很变态,首先是为了好玩,他就是西汉时期广川王刘去。刘去为西汉皇室,封地在河北、山西、山东相连区域,原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